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26)

1. 六十一、脾癉膽癉

(《素問·奇病篇》)

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(癉,熱病也。五氣,五味之所化也。)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故五味入胃,則津液在脾。脾屬土,其味甘,脾氣通於口,故令人口甘也。

)此肥美之所發也。(肥甘太過,故發為病。)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(肥者,味厚助陽,故能生熱。甘者,性緩不散,故能留中。熱留不去,久必傷陰,其氣上溢,故轉變為消渴之病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
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闢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潤肌肉,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)

帝曰:有病口苦,取陽陵泉,口苦者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曰膽癉。(陽陵泉,足少陽膽經穴,口苦者病在膽,故病名膽癉。)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(肝者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夫謀慮在肝,無膽不斷,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於膽也。

又足少陽之脈上挾咽,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,是肝膽之脈皆會於咽,故咽為之使。使,上聲。)此人者,數謀慮不決,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,治之以膽募俞,(數謀慮不決則肝膽俱勞,勞則必虛,虛則氣不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膽募在肋,本經之日月也,膽俞在背,足太陽之穴也,並前陽陵泉者共六穴,皆可以治之。

)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。(治當作論,即《靈蘭秘典論》也。詳藏象類一。)

白話文:

六十一、脾癉膽癉

黃帝問:「有人口中發甜,這是什麼病?如何引起的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五氣外溢所致,稱為『脾癉』。(癉指熱病。五氣由五味轉化而來。)食物入口後儲存於胃,脾負責輸送其精氣,若津液停滯於脾,便會使人口中發甜。(脾主導胃的津液輸布,因此五味入胃後,津液會歸於脾。脾屬土,味甘,脾氣通於口,故令人口甜。)

此病多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所致。(肥膩甘甜之物攝取過量,因而發病。)患者必定長期嗜食甜膩肥美之物,肥膩食物易生內熱,甘甜食物易致中焦脹滿,導致氣機上溢,最終轉為消渴症。(肥膩食物性味厚重助陽,故生熱;甘甜食物性緩滯留,故停滯中焦。熱邪久留傷陰,氣機上溢,因而演變為消渴。)治療可用蘭草,以清除積滯的鬱熱之氣。(蘭草性味甘寒,能通利水道、化解穢濁、消除胸中痰癖,其清香之氣可生津止渴、潤澤肌肉,故能祛除陳積的熱邪。)

黃帝又問:「有人口中發苦,針刺陽陵泉後緩解,此病名為何?如何引起的?」岐伯回答:「此病名為『膽癉』。(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穴位,口苦因膽病而起,故稱膽癉。)肝如同將軍,需膽協助決斷,而咽喉是肝膽之氣上行的通道。(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謀慮雖出於肝,但無膽則無法決斷,故肝依賴膽的決斷力。此外,足少陽膽經上行挾咽喉,足厥陰肝經循喉嚨後方至咽部,肝膽經脈皆會於咽喉,故咽喉為其表現之處。)

此類患者常因過度思慮卻猶豫不決,導致膽氣虛弱而上溢,因而口苦。治療可針刺膽募穴與膽俞穴。(思慮過度卻不決斷,會使肝膽俱疲,疲勞則虛弱,虛則氣不固,膽氣上溢而口苦。膽募穴位於肋部(本經日月穴),膽俞穴在背部(足太陽經穴位),加上陽陵泉共六穴,皆可治療。)相關論述詳見《陰陽十二官相使》篇。(此處『治』應為『論』,即《靈蘭秘典論》。參見藏象類第一篇。)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