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20)
十六卷 (20)
1. 五十七、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
(《靈樞·水脹篇》全)
黃帝問於岐伯曰: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何以別之?(此六證者,病異而形相似,故宜有以別之。覃音潭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岐伯答曰: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(目之下為目窠。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者,形如臥蠶也。窠音科。)其頸脈動,時咳,(頸脈,足陽明人迎也。
陽明之脈,自人迎下循腹裡,而水邪乘之,故為頸脈動。水之標在肺,故為時咳。)陰股間寒,足脛瘇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(陰邪始於陰分也。瘇,腫同。)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(凡按水囊者必隨手而起,故病水者亦若是。以上皆水腫之候。
)
黃帝曰:膚脹何以候之?岐伯曰: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(𪔣𪔣,鼓聲也。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者,陽氣不行,病在氣分,故有聲若鼓。氣本無形,故不堅。氣無所不至,故腹大身盡腫。若因於水,則有水處腫,無水處不腫,此為可辨。
然有水則皮澤而薄,無水則皮厚。𪔣音空。)按其腹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(寒氣在膚腠之間,按散之則不能猝聚,故窅而不起。腹色不變,即皮厚故也。愚按:此上兩條云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者屬水,窅而不起者屬氣,此固然也。然按氣囊者,亦隨手而起,又水在肌肉之中,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,如按糟囊者,亦窅而不起,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之的辨。
但當察其皮厚色蒼,或一身盡腫,或自上而下者,多屬氣;若皮薄色澤,或腫有分界,或自下而上者,多屬水也。又風水膚脹義,詳脈色類十八。窅音夭,深也。)
鼓脹何如?岐伯曰:腹脹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(腹脹身皆大,與上文膚脹者證同,色蒼黃者,亦皮厚腹色不變之義,但腹有筋起為稍異耳。蓋此亦病在氣分,故名鼓脹也。又鼓脹義見前五十五。)
腸覃何如?岐伯曰: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(覃,延布而深也。寒氣與衛氣相搏,則搐積不行,留於腸外,有所繫著,故癖積起,瘜肉生,病日以成矣。著肉,惡肉也。衛氣留於腹中,義出《衛氣失常篇》,詳針刺類二十六。
癖音僻。瘜音息。)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其候也。(離歲,越歲也。寒邪客於腸外,不在胞中,故無妨於月事,其非血病可知。蓋由汁沫所聚而生,此腸覃之候也。)
石瘕何如?岐伯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(胞,即子宮也,男女皆有之,在男謂之精室,在女謂之血海。子門,即子宮之門也。義詳三焦包絡命門辨中,見《附翼》三卷。)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衃,凝敗之血也。
白話文:
五十七、水脹、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
黃帝問岐伯:「水腫、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該如何區分?」岐伯回答:「水腫初起時,眼瞼微腫,像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明顯,時常咳嗽,大腿內側發涼,小腿腫脹,腹部逐漸變大,此時水腫已形成。用手按壓腹部,放手後隨即彈起,像按壓裝水的袋子一樣,這是水腫的症狀。」
黃帝問:「膚脹如何辨別?」岐伯說:「膚脹是因寒氣侵入皮膚之間,腹部脹大,全身腫脹,皮膚厚實,按壓時凹陷不起,腹部顏色不變,這是膚脹的症狀。」
黃帝問:「鼓脹呢?」岐伯說:「鼓脹的症狀是腹部和全身都腫大,與膚脹相似,但皮膚呈青黃色,腹部有青筋突起,這是鼓脹的特徵。」
黃帝問:「腸覃是什麼?」岐伯說:「腸覃是因寒氣停留在腸道外,與衛氣相爭,導致氣血不暢,形成積塊,逐漸增大,最終像懷孕一樣,按壓時堅硬,推之可移動,月經仍正常來潮,這是腸覃的症狀。」
黃帝問:「石瘕呢?」岐伯說:「石瘕生長在子宮內,因寒氣侵入子宮口,導致氣血不通,瘀血無法排出,逐漸積聚變大,像懷孕一樣,月經不按時來潮,這是女性特有的疾病,可用導引法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