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18)
十六卷 (18)
1. 五十六、臟腑諸脹
《師傳篇》曰:胃中寒則腹脹。《異法方宜論》曰:臟寒生滿病。《風論》曰:胃風鬲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。此皆寒脹也。《陰陽別論》曰: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。《診要經終論》曰:手少陰終者,腹脹閉。足太陰終者,腹脹閉。此心脾受傷之脹也。此外如《六元正紀》、《至真要》等論,有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,及土鬱之發,太陰之初氣,太陰之勝復,皆濕勝之腫脹也。有曰水運之太過,有曰寒勝則浮,有曰太陽之司天,太陽之勝復,皆寒勝之腫脹也。
有曰少陰之司天,少陰之勝復,少陽之司天,少陽之勝復,有曰熱勝則腫,皆火勝之腫脹也。有曰厥陰之司天在泉,厥陰之復,有曰陽明之復,是皆木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。觀此,則不惟五臟六腑,即五運六氣,亦無不皆有是病。然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
《水熱穴論》曰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又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由此言之,則諸經雖皆有脹,然無不幹於脾肺腎三臟。蓋脾屬土,其主運化;肺屬金,其主氣;腎屬水,其主五液。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;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;轉輸於二臟之中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。所以腫脹之生,無不由此三者。
但證有陰陽虛實,如諸論之所云者,不可不辨。大都陽證多熱,熱者多實;陰證多寒,寒者多虛。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,先腫於表而後甚於里者多虛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者多實;小水清白,大便稀溏者多虛。脈滑數有力者多實,弦浮微細者多虛。形色紅黃,氣息粗長者多實;容顏憔悴,音聲短促者多虛。
凡是實症,必以六淫有餘傷其外,或飲食怒氣傷其內,故致氣道不行,三焦壅閉,此則多在氣分,無處不到,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腫;又或氣實於中,則為單腹脹急,然陽邪急速,其至必暴,每成於旬日數日之間,此惟少壯者多有之,但破其結氣,利其壅滯,則病無不愈,此治實之道也。
若是虛證,必以五志積勞,或酒色過度,傷其脾腎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此等病候,多染於中年之外,其形證脈氣,必有虛寒之候,顯然可察,非若實證之暴至,而邪熱壅結、肝氣悍逆之有因也。治實者本無所難,最難者在治虛耳。然虛有在氣者,有在水者。在氣者,以脾氣虛寒,不能運化,所謂氣虛中滿者是也。
在水者,以脾虛不能制水,則寒水反侮脾土,氾濫為邪,其始也必從陰分,漸次而升,按肉如泥,腫有分界,所謂水臌水脹者是也。然水雖制於脾,而實主於腎,蓋腎本水臟,而元陽生氣所由出。若腎中陽虛,則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不得其正,則化而為邪。夫氣即火也,精即水也,氣之與水,本為同類,但在於化與不化耳。
白話文:
【五十六、臟腑諸脹】
《師傳篇》提到:胃部受寒會導致腹脹。《異法方宜論》說:臟腑受寒會引發脹滿病症。《風論》記載:胃風阻隔氣機,腹部容易脹滿,若衣著不足則會加重腹脹。這些都屬於寒性腹脹。《陰陽別論》指出:少陰與少陽經失調容易引發腹脹與心悶。《診要經終論》描述:手少陰經氣衰極時會腹脹氣閉;足太陰經氣衰極時也會腹脹氣閉。這些是心脾受損所致的脹症。另外像《六元正紀》、《至真要》等篇章提到的太陰經病變導致的浮腫、土氣鬱結、太陰經初氣失調或勝復之氣過盛,都屬於濕邪過盛的腫脹。而水運過旺、寒邪過盛導致浮腫、太陽經司天之氣或勝復之氣過盛引發的腫脹,則屬於寒邪過盛的脹症。
至於少陰經與少陽經司天之氣或勝復之氣過盛,以及熱邪過盛引發的腫脹,皆歸因於火邪過旺。厥陰經司天或在泉之氣失調、厥陰經復氣過盛,或陽明經復氣過盛的腫脹,則是木邪侵犯土氣或金氣反剋所導致的。由此可見,不僅五臟六腑會產生脹症,五運六氣的失調也可能引發此病。但《至真要大論》強調:「各種濕邪導致的腫脹滿悶,皆與脾相關」;《水熱穴論》則說:「病根在腎,而症狀顯現於肺,都是水氣聚集所致」,並指出「腎是胃的關口,若關口功能失常,水氣便會滯留體內」。因此,雖然各經絡都可能出現脹症,但根本仍與脾、肺、腎三臟密切相關。脾屬土主運化,肺屬金主氣,腎屬水主體液。所有氣化生成的津液歸腎統管,體液運行的氣機由肺主導,而調節水液與氣機的關鍵在於脾。因此腫脹的生成,皆與這三臟機能失調有關。
不過,病症有陰陽虛實之分,須仔細辨別:陽證多為熱性,熱證多屬實症;陰證多為寒性,寒證多屬虛症。先內脹再外腫的多為實症,先外腫後內脹的多為虛症。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者多屬實症;小便清長、大便稀溏者多屬虛症。脈象滑數有力為實症,弦浮微細為虛症。面色紅潤、呼吸粗重者多實;面色蒼白、氣息短促者多虛。
實症多因外感六淫邪氣,或內傷於飲食暴怒,導致氣機阻塞、三焦壅塞。此類病症多在氣分,可能遍及全身造成浮腫;或氣滯於腹部形成急脹。但陽邪發病迅速,常在短期內加劇,常見於青壯年,只要疏通滯氣、化解壅塞,便能痊癒——此為治療實症之法。
虛症則因長期情緒勞累,或酒色過度損傷脾腎,病情逐漸累積而成,多發於中年後。其症狀與脈象必顯現虛寒徵兆,與實症驟發、邪熱壅結或肝氣上逆的病因不同。治療實症不難,最難在於調理虛症。虛症又分「氣虛」與「水停」兩類:氣虛因脾虛寒而運化失常,稱為「氣虛中滿」;水停因脾虛無法制水,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,初期從下肢開始腫脹,按之如泥,逐漸蔓延,形成「水臌脹」。需注意的是,水液雖由脾調控,但根本在於腎——腎為水臟,也是元陽生氣之源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既無法溫化陰寒,也不能滋養脾土,導致陰陽失調而病變。氣(火)與精(水)本屬同源,關鍵在於能否正常轉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