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17)
十六卷 (17)
1. 五十六、臟腑諸脹
悗,美本切。)六腑脹: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。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。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。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。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
(此六腑之脹也。濯濯,腸鳴水聲也。飧泄不化,完穀而泄也。氣癃,膀胱氣閉,小水不通也。飧音孫。䐜音嗔。癃,良中切。)
凡此諸脹者,其道在一,明知逆順,針數不失,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夭命,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,久塞其空,謂之良工。(此下言治脹之得失也。脹有虛實,而當補當瀉,其道惟一,無二歧也。能察者謂之良工,彼粗者誤用,則傷人之命矣。
)黃帝曰:脹者焉生?何因而有?岐伯曰:衛氣之在身也,常然並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循序,五穀乃化。(此衛氣之常度也。)然後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(上節言衛氣之順,此節明衛氣之逆也。
厥逆之氣,自下而上,營衛失常,故真邪相攻而合為脹也。)黃帝曰:善。何以解惑?岐伯曰:合之於真,三合而得。帝曰:善。(不得其真,所以生惑。脹雖由於衛氣,然有合於血脈之中者,在經絡也。有合於臟者,在陰分也。有合於腑者,在陽分也。三合既明,得其真矣。
)
黃帝問於岐伯曰:《脹論》言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今有其三而不下者,其過焉在?(不下者,言脹不退也。)岐伯對曰: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。(上文云一下三下者,言針當必陷於肉肓,亦必中於氣穴,然後可以取效也。肓義見本類後六十七。
)不中氣穴則氣內閉,針不陷肓則氣不行,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,陰陽相逐。(不中穴,不陷肓,則妄中於分肉間矣。故衛氣相亂,而陰陽之邪,反相逐以乘之也。)其於脹也當瀉不瀉,氣故不下。(不得其氣穴肉肓也。)三而不下,必更其道,氣下乃止,不下復始,可以萬全,烏有殆者乎?(三而不下,必未得其所也,故當更穴再刺之。
)其於脹也,必審其蠌,當瀉則瀉,當補則補,如鼓應桴,惡有不下者乎?(唇瘍曰蠌,蓋脹之微甚,必見於唇,故當審之於此,以察其虛實。然蠌字未妥,必脈字之誤也。蠌,疹同。桴音孚。愚按:腫脹一證,觀本篇之義,則五臟六腑無不有之。再考諸篇,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胃脈實,氣有餘則脹。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。《本神篇》曰:脾氣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皆實脹也。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飲食起居失節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。《經脈篇》曰:足太陰之別公孫,虛則鼓脹。此皆虛脹也。
白話文:
五十六、臟腑諸脹
六腑脹的症狀如下:
- 胃脹:腹部脹滿,胃脘疼痛,聞到焦臭氣味,影響飲食,大便困難。
- 大腸脹:腸鳴且疼痛,發出水聲,冬季重感寒氣時會腹瀉,食物未消化就排出。
- 小腸脹:小腹脹滿,牽引腰部疼痛。
- 膀胱脹:小腹脹滿且小便不通(氣閉)。
- 三焦脹:皮膚下氣體充斥,感覺輕浮而不堅實。
- 膽脹:脅肋下疼痛脹滿,口中發苦,常嘆氣。
治療脹症的原則在於辨明虛實,正確施行針刺補瀉。誤補實症或誤瀉虛症會導致氣血逆亂,病情惡化;反之,精準補虛瀉實,使氣血歸位,才能根治。醫術粗疏者可能危及生命,高明醫師則能徹底治癒。
黃帝問:脹症如何形成?
岐伯答:衛氣原本順應經脈運行,維持身體平衡。若寒邪自下逆襲,營衛失調,正邪相爭便會導致脹症。脹症成因可分三類:與血脈經絡相關、與臟腑陰陽相關,釐清後才能精準治療。
黃帝問:《脹論》提到脹症應速瀉,輕者針一次、重者針三次見效,但有人針三次未癒,是何原因?
岐伯答:針刺需準確深入「肉肓」並命中氣穴,否則無法疏通氣機,反使邪氣亂竄。若三次未效,應調整針刺部位,直至氣機通暢。治療脹症必須詳察徵兆(如唇色變化),對症補瀉,方能見效如鼓響應槌。
其他經典補充:
- 胃脈實熱、脾氣壅滯、濁氣上逆等會導致實脹。
- 飲食起居失調、脾胃虛弱等會引發虛脹。
(說明:譯文去除了古籍註音、考據段落,專注於語意流暢的現代轉譯,並保留關鍵病機與治療邏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