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13)

1. 五十二、咳證

長蟲,蛔蟲也,居腸胃之中,嘔甚則隨氣而上出。蛔音回。)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(膽汁,苦汗也。)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失。(遺失,《甲乙經》作遺矢,大腸病也。矢,屎同。)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。

(小腸之下,則大腸也。大腸之氣,由於小腸之化,故小腸受邪而咳,則下奔失氣也。)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,(膀胱為津液之府,故邪氣居之,則咳而遺溺。)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(久咳不已,則上中下三焦俱病,出納升降皆失其和,故腹滿不能食飲。

)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(此下總結諸咳之證而並及其治也。諸咳皆聚於胃,關於肺者,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本,肺為皮毛之合,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氣及寒飲食入胃者,皆肺胃之候也,陽明之脈起於鼻,會於面,出於口,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。肺為臟腑之蓋而主氣,故令人咳而氣逆。

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腫者治其經。帝曰:善。(脈之所注者為俞,所入者為合,所行者為經,諸臟腑皆然也。詳經絡類十四、十六。愚按:咳證必由於肺,而本篇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又曰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,則不獨在肺矣。蓋咳有內傷外感之分,故自肺而傳及五臟者有之,自五臟而傳於肺者亦有之。

如風寒暑濕傷於外,則必先中於皮毛,皮毛為肺之合而受邪不解,此則自肺而後傳於諸臟也;勞欲情志傷於內,則藏氣受傷,先由陰分而病及上焦,此則自諸臟而後傳於肺也。但自表而入者,其病在陽,故必自表而出之,治法宜辛宜溫,求其屬而散去外邪,則肺氣清而咳自愈矣;自內而生者,傷其陰也,陰虛於下則陽浮於上,水涸金枯則肺苦於燥,肺燥則癢,癢則咳不能已,治此者宜甘以養陰,潤以養肺,使水壯氣復而肺則寧也。

大法治表邪者,藥不宜靜,靜則留連不解,久必變生他病,故最忌寒涼收斂之劑,如《五臟生成篇》所謂肺欲辛者此也。治里證者,藥不宜動,動則虛火不寧,真陰不復,燥癢愈增,病必日甚,故最忌辛香助陽等劑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所謂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者此也。然治表者雖宜從散,若形氣病氣俱虛者,又當補其中氣而佐以溫解之藥,若專於解散,恐肺氣益弱,腠理益疏,外邪乘虛易入,而病益甚也。

治里者雖宜靜以養陰,若命門陽虛,不能納氣,則參薑桂附之類亦所必用,否則氣不化水,終無濟於陰也。至若因於火者宜清,因於濕者宜利,因痰者降其痰,因氣者理其氣。雖方書所載,條目極多,求其病本,則惟風寒勞損二者居其八九。風寒者責在陽實,勞損者責在陰虛。

白話文:

[五十二、咳嗽症狀]

蛔蟲生活在腸胃中,若嘔吐劇烈,蟲體可能隨氣上逆而吐出。肝臟咳嗽未癒,病邪會影響膽腑,膽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嘔出膽汁(膽汁味苦)。肺臟咳嗽未癒,病邪會傳至大腸,大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失禁排便(《甲乙經》記載為「遺矢」,矢與屎同義)。心臟咳嗽未癒,病邪會影響小腸,小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排氣,咳與排氣同時發生(小腸下方連接大腸,大腸之氣由小腸轉化,因此小腸受邪咳嗽時,氣體會向下排出)。腎臟咳嗽未癒,病邪會傳至膀胱,膀胱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遺尿(膀胱為儲存體液的器官,受邪時咳嗽會導致小便失禁)。長期咳嗽未癒,病邪會影響三焦,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伴隨腹脹、食慾不振(久咳使三焦功能失調,氣機升降失常,因而腹脹無法飲食)。

所有咳嗽都與胃和肺相關,導致鼻涕唾液增多、面部浮腫、氣逆喘息(胃為臟腑之本,肺主皮毛,外邪或寒涼飲食侵襲時,肺胃首當其衝。足陽明胃經經過面部,因此症狀表現在涕唾與浮腫;肺為臟腑之華蓋且主氣,故咳嗽伴隨氣逆)。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答:「治內臟咳嗽針刺其俞穴,治腑咳嗽針刺其合穴,浮腫者針刺其經穴。」黃帝說:「好。」(俞穴是經氣灌注之處,合穴是經氣深入之處,經穴是經氣運行之處,各臟腑皆如此。)

按語:咳嗽雖與肺相關,但五臟六腑病變皆可能引發咳嗽,且各臟器在相應季節易受病邪影響,再傳至肺。咳嗽分為外感與內傷:外感如風寒暑濕侵襲皮毛,先傷肺再傳至他臟;內傷如勞累或情志失調損傷臟腑陰分,進而影響肺臟。

治療外感咳嗽宜用辛溫藥散邪,避免寒涼藥物留邪;治療內傷咳嗽宜甘潤滋陰,忌辛香助陽耗氣。但需注意:外感若體虛,應溫補兼散邪;內傷若腎陽不足,需配合溫陽藥物。此外,火熱咳嗽宜清熱,濕咳宜利濕,痰咳宜化痰,氣滯咳嗽宜理氣。歸根究柢,咳嗽病因多為風寒外感或內傷虛損,前者屬陽實,後者屬陰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