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12)

1. 五十一、如瘧證

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
帝曰:火熱復惡寒發熱,如有瘧狀,或一日發,或間數日發,其故何也?(凡病寒熱,多由外感,然有不因風寒而火熱內盛者,亦為惡寒發熱,其作有期,狀雖似瘧而實非瘧證,故特為問辨也。)岐伯曰: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;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。

此勝復相搏,盛衰之節,瘧亦同法。(夫寒熱者,陰陽之氣也。遲速者,陰陽之性也。人之陰陽則水火也,營衛也。有熱而反寒者,火極似水也。寒而反熱者,陰極似陽也。陰陽和則血氣勻,表裡治;陰陽不和,則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各有多少矣。故陽入之陰,則陰不勝陽而為熱;陰出之陽,則陽不勝陰而為寒。

又若陰多陽少,則陰性緩而會遇遲,故其發日遠;陽多陰少,則陽性速而會遇早,故其發日近。此勝復盛衰之節,雖非瘧證,而多變似瘧,法亦同然。所謂同者,皆陰陽出入之理也。然同中自有不同,則曰是瘧,曰非瘧。是瘧非瘧者,在有邪無邪之辨耳。真瘧有邪,由衛氣之會以為止作;似瘧無邪,由水火爭勝以為盛衰,此則一責在表,一責在裡,一治在邪,一治在正,勿謂法同而治亦同也。同與不同之間,即殺人生人之岐也,學者於此,不可不察。

白話文:

五十一、如瘧證

黃帝問:火熱內盛卻又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,發作如瘧疾般,有時一天發作一次,有時隔數日發作一次,這是什麼原因?(一般寒熱症狀多由外感引起,但有些並非因風寒,而是因體內火熱過盛所致,雖表現類似瘧疾,實則非瘧,故特別提出討論。)

岐伯回答:這是陰陽之氣相互勝復,交會時機不同所致。若陰氣偏盛而陽氣不足,發作間隔較長;若陽氣偏盛而陰氣不足,發作間隔較短。此為陰陽之氣相互抗衡、盛衰變化的規律,與瘧疾的原理相同。

(寒熱反映陰陽之氣的變化,發作快慢則體現陰陽的特性。人體陰陽如同水火、營衛的關係。熱極反現寒象,是因火盛似水;寒極反現熱象,是因陰盛似陽。陰陽調和則血氣運行平穩,表裡協調;陰陽失調時,勝復之氣交會的時機與強弱便會失衡。

例如陽氣進入陰分,陰不制陽則發熱;陰氣外達陽分,陽不制陰則發寒。若陰多陽少,陰性遲緩,交會較晚,故發作間隔長;陽多陰少,陽性迅捷,交會較早,故發作間隔短。此盛衰規律雖非瘧疾,卻常表現相似,原理相通。

所謂「同」,指陰陽出入的機制;而「不同」在於是否受外邪影響。真瘧因外邪侵襲,隨衛氣運行而發作;似瘧則因體內水火相爭導致盛衰,無外邪參與。前者病在表,需治邪;後者病在裡,需調正。不可因原理相似而治法相同,細微差異關乎生死,醫者務必明辨。)

2. 五十二、咳證

(《素問·咳論》全,附:咳證治法)

黃帝問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對曰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(令,平聲。咳,康蓋切。)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皮毛者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(邪氣,風寒也。皮毛先受之則入於肺,所以從其合也。)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。

(肺脈起於中焦,循胃口上膈屬肺,故胃中飲食之寒,從肺脈上於肺也。所謂形寒寒飲則傷肺,正此節之謂。)五臟各以其時受病,非其時各傳以與之。(如肝當受病於春,以其時也;然有非木令之時而肝亦病者,正以肺先受邪,而能傳以與之也。凡諸臟腑之非時受邪者,其義皆然。

所以五臟六腑雖皆有咳,然無不由於肺者。)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者為泄為痛。(治時,治令之時也。上文言外內合邪,此即其證。邪微者淺而在表,故為咳。甚者深而入里,故為泄為痛。)乘秋則肺先受邪,乘春則肝先受之,乘夏則心先受之,乘至陰則脾先受之,乘冬則腎先受之。(此即治時受病也。

故當其時者,必先受之。)

帝曰:何以異之?(此下辨五臟之咳不同也。)岐伯曰:肺咳之狀,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(肺主氣而司呼吸,故喘息有音。唾血者,隨咳而出,其病在肺,與嘔血者不同。)心咳之狀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(心脈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上挾於咽,故病喉中梗介、咽腫喉痹也。

介介如有所梗,妨礙之意。)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,轉則兩胠下滿,(肝脈布脅肋,故病如是。胠,腋下脅也。胠,區、去二音。)脾咳之狀,咳則右胠下痛,陰陰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劇。(脾脈上膈挾咽,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,故為胠下痛而陰陰然痛引肩背。

脾應土,其性靜,故甚者不可以動,動則增劇也。按:脾咳則右胠下痛者,蓋陰土之氣應於坤,出西南也。觀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。豈非陽土之氣應於艮而出東北乎?人與天地相參,理有無往不合者。劇音極。)腎咳之狀,咳則腰背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
(腎脈貫脊繫於腰背,故相引而痛。其直者入肺中,循喉嚨,故甚則咳涎。蓋腎為水臟,主涎飲也。)

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(此下辨六腑之咳不同也。)岐伯曰: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(五臟之久咳不已,則病及於腑,皆各因其合而表裡相移也。)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(脾與胃合,故脾咳不已,胃必受之。胃不能容,則氣逆為嘔。

白話文:

五十二、咳嗽證狀

黃帝問道:「肺會讓人咳嗽,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,不只是肺。」黃帝說:「我想知道具體情況。」岐伯說:「皮毛與肺相合,若皮毛先受邪氣侵襲,邪氣就會進入肺。(邪氣指風寒,先侵犯皮毛後入肺,因此與肺相合。)如果飲食寒涼進入胃,寒氣會沿肺脈上行至肺,使肺受寒。肺寒則內外邪氣結合而停留,就會引發肺咳。

(肺脈起於中焦,經過胃部上膈屬肺,所以胃中飲食的寒氣會沿肺脈上行至肺。所謂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正是此理。)五臟各有對應的季節易發病,若非當季發病,則是因肺先受邪而傳至他臟。(例如肝在春季易病,但若非春季肝病,則是因肺先受邪而傳至肝。其他臟腑非當季受邪也是同理。因此,五臟六腑雖都可能咳嗽,但都與肺有關。)人與天地相應,五臟在各自當令時受寒則病,輕則咳嗽,重則腹瀉或疼痛。(當令時受邪即外內合邪的表現。邪輕淺在表則咳,邪深重入裡則腹瀉疼痛。)秋季肺先受邪,春季肝先受邪,夏季心先受邪,長夏季節脾先受邪,冬季腎先受邪。(這正是當令時受病的規律。)

黃帝問:「如何區分不同臟腑的咳嗽?」岐伯答:「肺咳的症狀是咳嗽伴喘息有聲,嚴重時咳血。(肺主氣,掌管呼吸,故喘息有聲。咳血是因肺病,與嘔血不同。)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,喉中如有異物阻塞,嚴重時咽喉腫痛。(心脈經過咽喉,故有此症狀。)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脅下痛,嚴重時無法轉身,轉身則脅下脹滿。(肝脈分布於脅肋,故有此症狀。)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脅下痛,隱隱牽引肩背,嚴重時不可活動,活動則咳嗽加劇。(脾脈上膈挾咽,故脅下痛並牽引肩背。脾屬土主靜,故活動會加重症狀。)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相引而痛,嚴重時咳出涎液。(腎脈貫穿腰背,故疼痛。腎主水,故咳涎。)

黃帝問:「六腑的咳嗽如何?病從何來?」岐伯答:「五臟久咳不癒,會傳至六腑。(五臟久咳影響相合的六腑,表裡相傳。)脾咳不癒則傳至胃,胃咳的症狀是咳嗽伴嘔吐,嘔吐劇烈時甚至吐出蛔蟲。(脾與胃相合,脾咳不癒則胃受影響。胃氣上逆則嘔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