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6)
十六卷 (6)
1. 四十九、又論瘧
(《靈樞·歲露篇》。此與前章瘧論辭義多重,似不必入,然其中亦稍有異同,故並存之,以資印證。附:瘧疾治法)
黃帝問於岐伯曰:經言夏日傷暑,秋病瘧,瘧之發以時,其故何也?(凡本篇義與前章同者,皆不重釋。)岐伯對曰:邪客於風府,病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日作宴。此其先客於脊背也,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此所以日作尚宴也。
衛氣之行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一日下至尾底,二十二日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,(前《瘧論》云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與此不同。蓋彼兼項骨為言,此則單言脊椎也。伏沖之脈,彼作伏膂之脈。)其行九日,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上行,故其病稍益至。(至字誤,前《瘧論》云益早者是。
)其內搏於五臟,橫連募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日作,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。(前《瘧論》云間日乃作也。蓄,昌六切。)黃帝曰:衛氣每至於風府,腠理乃發,發則邪入焉。其衛氣日下一節,則不當風府奈何?岐伯曰:風府無常,衛氣之所應,必開其腠理,氣之所舍節,則其府也。(衛氣之所應,前《瘧論》作所發。
所舍節,言所舍之節也。)黃帝曰:善。夫風之與瘧,相與同類,而風常在,而瘧特以時休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搏,故衛氣應乃作也。帝曰:善。(本篇兩搏字,前《瘧論》俱作薄。愚按:《生氣通天》等論曰: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《瘧論》曰:痎瘧皆生於風。
又曰: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。又曰: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也。此諸論者,皆以風寒暑濕為言,而病瘧之因已盡於此。若於此而分其陰陽,則風與暑,陽邪也;寒與水,陰邪也。然風者,陽中之涼氣也;暑者,熱中之寒邪也。合是四者而言,無非皆屬乎寒,故江南呼為脾寒病,謂寒邪客於肌肉之間而脾應肉也。
及瘧之將發,必先手足厥冷,以脾主四肢也。然則脾寒之名,非無謂也。而張子和非之曰:《內經》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,何世醫皆以脾寒治之?是在子和,亦認暑為熱邪,故有此說。獨不觀之經曰: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是可見其言暑者,言時氣也;言寒者,言病氣也。
及邪氣之變,自淺而深,郁寒成熱,然終不免寒為本、熱為標耳,安得謂之非寒耶?故其初感,則寒邪先伏於腠理,及遇秋清之令,而新涼束之,則表邪不能外越,於是乎陰欲入而陽拒之,陽欲出而陰遏之,陰陽相搏而病作矣。然其淺者,病在三陽,故隨衛氣以為出入,而一日一作;其深者,病在三陰,則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,故或間日,或三四日,而作愈遲者,其病愈甚也。是以瘧之輕重,惟在陰陽淺深耳。
白話文:
四十九、再論瘧疾
黃帝問岐伯說:醫經中提到,夏天傷於暑熱,秋天會得瘧疾,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邪氣侵入風府,病邪沿著脊椎下行,衛氣每日在風府會合一次。隨著時間推移,邪氣每日向下移動一節,因此發作時間逐漸推遲。這是因為邪氣先侵犯脊背,每當衛氣行至風府時,腠理開洩,邪氣趁機侵入,疾病便發作,所以發作時間會延後。
黃帝問:衛氣每次行至風府,腠理開洩,邪氣便侵入。若衛氣每日下移一節,未達風府時又會如何?岐伯答:風府的位置並非固定,只要衛氣運行至邪氣停留的節段,該處腠理便會開洩,成為邪氣侵襲的門戶。黃帝說:明白了。風邪與瘧疾同屬一類,為何風症持續存在,而瘧疾卻會間歇發作?岐伯解釋:風邪停留於固定部位,瘧邪則隨經絡深入,與衛氣相爭才發作。黃帝稱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