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5)
十六卷 (5)
1. 四十八、痎瘧
(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此應四時者也。其於春夏冬而病瘧者,則病形多異。正以四時之氣,寒熱各有相反,皆能為瘧也。)其以秋病者寒甚,(秋以盛熱之後,而新涼束之,陰陽相激,故病為寒甚。)以冬病者寒不甚,(陽氣伏藏於內,故冬病者雖寒不甚。)以春病者惡風,(春時陽氣外泄,腠理漸疏,余寒未去,故病多惡風。
)以夏病者多汗。(夏時熱甚,熏蒸肌表,故病此者多汗。)帝曰: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?舍於何臟?(安舍者,言其何所居也。)岐伯曰: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寒,(風雖陽邪,其氣則寒,故風寒可以並言。)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,出之於外也。
(腎應冬,其主骨髓,故冬中風寒而不即病者,則邪氣藏於骨髓之中,或遇春溫,或遇大暑,隨觸而發,故自內達外而為病也。)如是者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;(自陰出陽,則陰虛陽實也。)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(陽極而衰,故復入於陰分。
按:此以冬中於寒而發為溫瘧,即傷寒之屬,故《傷寒論》有溫瘧一證,蓋本諸此。)帝曰:癉瘧何如?岐伯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、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,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(肺素有熱者,陽盛氣實之人也。
故邪中於外,亦但在陽分而不及於陰,則但熱不寒也。)氣內藏於心,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,故命曰癉瘧。帝曰:善。(氣藏於心,陽之藏也。熱在肌肉之間,故令人消爍。然則癉瘧之所舍者,在肺心兩經耳。)
白話文:
四十八、痎瘧
夏季受到暑熱侵襲,秋季必定會發瘧疾,這是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。若在春、夏、冬三季發瘧疾,則病情表現多有不同。因為四季的氣候寒熱變化各異,都可能引發瘧疾。
- 秋季發病者,寒症較重。(秋日在盛熱之後,新涼之氣束縛體表,陰陽二氣相衝激,因此病症偏寒重。)
- 冬季發病者,寒症不甚嚴重。(陽氣潛藏於體內,所以冬季患病時,寒氣不會太重。)
- 春季發病者,常有怕風症狀。(春季陽氣向外發散,腠理漸開,殘餘寒氣未散,因此病症多表現為惡風。)
- 夏季發病者,多出汗。(夏季炎熱,熱氣蒸騰肌表,故此類患者常多汗。)
**黃帝問:**溫瘧與寒瘧的邪氣居於何處?停留於哪一臟腑?(「安捨」是指邪氣滯留的位置。)
岐伯答:
-
溫瘧:由於冬季感受風寒。(風雖屬陽邪,但其性質寒涼,因此風寒可並稱。)邪氣潛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季陽氣旺盛時,邪氣未能自行散出,又遇暑熱,腦髓受熱,肌肉消削,腠理開洩,或因勞累出力,邪氣隨汗液排出。此病根源在腎,邪氣先從內部發散至外。(腎與冬季相應,主掌骨髓。冬季受風寒而未即時發病者,邪氣藏於骨髓,至春溫或暑熱時觸發,故從內而外致病。)此類患者陰虛陽盛,陽盛則發熱;陽氣衰退後,邪氣再度內入,導致陽虛,陽虛則生寒,因此先熱後寒,稱為「溫瘧」。(陽氣極盛而衰,又回歸陰分。註解:此類溫瘧因冬季受寒而發,屬傷寒範疇,故《傷寒論》記載溫瘧一症,即源於此。)
-
癉瘧:患者肺中素有熱氣,體內氣盛,邪氣上逆沖擊,中氣充實而不外洩,因勞累使腠理開張,風寒滯留皮膚與肌肉之間而發病。發作時陽氣過盛,若不衰減則病情加劇,邪氣未波及陰分,所以只熱不寒。(肺中素有熱者,屬陽盛氣實之人,邪氣侵襲亦僅在陽分,不影響陰分,故僅發熱無寒。)熱氣內藏於心,外滯肌肉之間,使人肌肉消損,因此稱為「癉瘧」。
**黃帝說:**講得好。(熱氣藏於心,因心屬陽臟;熱邪在肌肉間,故令人消瘦。由此可知,癉瘧的邪氣居留於肺、心兩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