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4)
十六卷 (4)
1. 四十八、痎瘧
(此瘧證或寒或熱之故也。)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,病極則復。(或陰或陽,瘧本不常,有先寒後熱者,陰極則復於陽也。有先熱後寒者,陽極則復於陰也。)至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不可當也。(其暴如此,故名為瘧)故經言曰: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。
此之謂也。(病邪方盛之時,真氣正衰,輒加以刺,必致毀傷,故當因其衰止而後取之,則邪氣去而事大昌矣。此即上文須其自衰乃刺之謂。)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陽,陽未並陰,因而調之,真氣得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(邪氣正發,乃陰陽氣逆之時,故不可以強治。
)帝曰:善。攻之奈何?早晏何如?岐伯曰:瘧之且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,陽已傷,陰從之,故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審候見之,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。(陰陽且移,必從四末始者,以十二經井原之氣,皆本於四肢也。
故凡瘧之將發,則四肢先有寒意,此即其候。故治之者,當於先時未發之頃,堅束其處,謂四關之上也,使邪氣不得流行,乃察其孫絡之堅盛者皆取之。今北人多行此法,砭出其血,謂之放寒,其義即此。故可令真氣自為往來,而邪則無能並也。)帝曰:瘧不發,其應何如?岐伯曰:瘧氣者,必更盛更虛。
當氣之所在也,病在陽則熱而脈躁,在陰則寒而脈靜。(瘧不發,謂其未作時也。欲察其應,當求氣之所在。故但於證之寒熱,脈之躁靜,可辨其病之陰陽也。)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;衛氣集,則復病也。(瘧之或在陰,或在陽,陰陽盛極,氣必俱衰,故與衛氣相離而病得休止。
及衛氣可至,則邪正分爭,病復作矣。)帝曰: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間日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(客,猶言會也。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,故或間二日,或休數日乃作也。按:本節言瘧之間二日及數日發者,以邪氣深客於腑時與衛氣相失而然,其理甚明。
觀丹溪曰:作於子午卯酉日為少陰瘧,作於寅申巳亥日為厥陰瘧,作於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。此不過以六氣司天之義為言,然子午雖曰少陰,而卯酉則陽明矣。巳亥雖曰厥陰,而寅申則少陽矣。丑未雖曰太陰,而辰戌則太陽矣。如三日作者,猶可藉此為言;若四日者,又將何以辨之?殊屬牽強。
倘按此施治,未必無誤。學者不可執以為訓。)瘧者,陰陽更勝也,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(陽勝則熱甚,故渴也。)帝曰:論言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今瘧不必應者何也?(論,即《生氣通天》及《陰陽應象》二論。)岐伯曰:此應四時者也。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
白話文:
四十八、瘧疾
瘧疾是一種時寒時熱的病症,起因於風寒之氣變化無常,病情嚴重時會反復發作。陰陽之氣不穩定,有的患者先發冷後發熱,這是陰氣極盛後轉為陽;有的先發熱後發寒,則是陽氣極盛後轉為陰。疾病發作時,熱勢如火,來勢如風雨般猛烈,因此稱為「瘧」。古醫書上說:「當病勢正盛時若強行治療,反易損傷身體;等到病勢衰退再施治,效果才會顯著。」
瘧疾尚未發作時,陰陽尚未互相干擾,此時調理體質,可使正氣穩固,邪氣消退。醫者不宜在瘧疾發作時強行治療,因為此時氣血逆亂,難以控制。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該何時施治?」岐伯回答:「瘧疾將發作時,陰陽之氣會開始轉移,通常從四肢開始。陽氣受損後,陰氣隨之病變。因此,可在發作前緊縛四肢關節,防止邪氣入侵、陰氣外散。觀察皮膚上脈絡充血明顯的部位,用針刺放血,使正氣暢通而邪氣無法結合。」
黃帝問:「瘧疾未發作時,應如何判斷?」岐伯回答:「瘧疾的病氣會有盛衰變化。當病在陽分時,患者發熱且脈搏急促;在陰分時則發冷且脈搏平緩。病情達到極點後,陰陽皆虛弱,與衛氣脫離,病症會暫時停止;待衛氣重新聚集,瘧疾又會發作。」
黃帝問:「有些瘧疾隔兩天或數天才發作,有口渴也有不渴,為什麼?」岐伯解釋:「間隔發作是因邪氣與衛氣會於六腑,有時錯開而未相遇,因此延後發作。陽氣偏盛則熱重而口渴,陰氣偏盛則寒重而不渴。」
黃帝問:「醫書說夏天傷暑,秋天易得瘧疾,但有些人並非如此,為何?」岐伯回答:「這是順應四季變化的規律。若病情表現不同,則是違反四時所致的異常現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