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3)

1. 四十八、痎瘧

至與邪合,然後病作,故其蓄作則遲早有時。)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,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(府者所以聚物,故凡風之所居,即為風府。衛氣之至,與邪相合,則腠理開,開則邪復入之,故無論乎上下左右,皆可中邪,凡邪所中之處,亦皆可稱為風府,故曰風無常府也。)帝曰:善。

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?(此風字,指風證為言。風之與瘧,皆因於風,本為相似同類;然風則無休,瘧有時止,故當知所辨也。)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;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(風氣留其處,著而不移者也。

瘧氣隨經絡,流變不一者也。沉以內薄,言其深也,即上文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之謂,故必因衛氣之應而作也。)

帝曰: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?岐伯曰: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病成矣。(淒滄之水寒,謂浴水乘涼之類也。因暑受寒則腠理閉,汗不出,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,得清秋之氣而風襲於外,則病發矣。)夫寒者陰氣也,風者陽氣也,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,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。(先受陰邪,後受陽邪,故先寒後熱。

人之患瘧者,多屬此證。)

帝曰:先熱而後寒者何也?岐伯曰: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,亦以時作,名曰溫瘧。(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故先熱後寒而為溫瘧。)

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(癉,熱也。陽邪獨亢,故但熱不寒而煩冤少氣。表裡俱病,故手足熱而欲嘔,以熱邪及於胃也。癉音丹,又上、去二聲。)

帝曰:夫經言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。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。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。(此下言瘧之諸變也。須其自衰乃刺之,謂不可刺於病發之時。)岐伯曰:經言無刺熇熇之熱,(經言,引《靈樞逆順篇》也。

熇熇之勢,熱正盛也。不可刺之,蓋避其來銳之謂。熇,赫、囂二音,又呼木切。)無刺渾渾之脈,(渾渾之脈,陰陽虛實未定也。不得其真,恐有所誤,故未可刺。)無刺漉漉之汗,(漉漉,汗大出也。其時邪正未分,故不可刺。漉音鹿。)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(於此三者而刺之,是逆其病氣也。

)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,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(此陰有餘、陽不足也。衛氣並於陰分則表虛,故曰外無氣。)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先熱而渴。(氣極於裡,則復出於外,陰虛陽實,故病熱而渴。)夫瘧氣者,並於陽則陽勝,並於陰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

白話文:

四十八、痎瘧

當衛氣與邪氣結合時,疾病就會發作,因此其積聚與發作有一定的時間規律。衛氣運行至某處與邪氣相遇,疾病便會發作。風邪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,衛氣到達時會打開腠理,邪氣與之結合的地方就是風邪的居所。(「府」是聚集之處,因此凡是風邪停留的地方,都可稱為風府。衛氣到達與邪氣結合時,腠理打開,邪氣再度侵入,因此無論上下左右都可能中邪,凡是邪氣入侵之處,都可稱為風府,所以說「風無常府」。)黃帝說:明白了。

風病和瘧疾看似同類,但風病持續不斷,而瘧疾卻會時發時止,這是為什麼?(這裡的「風」指風病。風病與瘧疾皆因風邪而起,本是同類;但風病不休,瘧疾卻會間歇發作,故需分辨。)岐伯回答:風邪停留固定之處,故持續不退;瘧邪則隨經絡流動,深入體內,因此需待衛氣與之相應才會發作。(風邪停留固定之處,黏著不移;瘧邪隨經絡流動,變化不定。「沈以內薄」指其深入,即前文所說「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」,故需衛氣相應才會發作。)

黃帝問:瘧疾先發冷後發熱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夏季受大暑影響,大汗淋灕,腠理開放,此時若遇夏季寒涼之水氣(如冷水浴或乘涼),寒邪便藏於腠理皮膚之間;秋季再受風邪侵襲,疾病便形成。(「淒滄之水寒」指冷水浴或乘涼等行為。因暑熱受寒則腠理閉塞,汗液不出,寒邪先潛伏於皮膚,待秋風外襲時疾病發作。)寒冷屬陰氣,風邪屬陽氣,先受寒邪後感風邪,故先冷後熱,發作有定時,稱為「寒瘧」。(先受陰邪,後受陽邪,因此先寒後熱。多數瘧疾患者屬此類。)

黃帝問:先發熱後發冷又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:這是先受風邪後感寒邪,故先熱後寒,發作亦有定時,稱為「溫瘧」。(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因此先熱後寒。)

若只發熱不發冷,則是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盛,表現為氣短煩悶、手足發熱且欲嘔吐,稱為「癉瘧」。(「癉」指熱症。陽邪過盛,故只熱不寒且煩躁氣短;表裡俱病,故手足發熱且欲嘔,因熱邪影響胃部。)

黃帝問:醫經說「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」。熱症屬有餘,寒症屬不足。但瘧疾發冷時,熱湯火烤也無法溫暖;發熱時,冰水也無法降溫,此皆屬有餘不足之症。此時良醫也無法制止,必須等症狀自行減退才能針刺,為何?(此段討論瘧疾的各種變化。「須其自衰乃刺之」指不可在發病時針刺。)岐伯回答:醫經說「不可刺熇熇之熱」。(「熇熇」指熱勢正盛,不可針刺以避免加重。「熇」音赫或囂。)「不可刺渾渾之脈」。(「渾渾之脈」指陰陽虛實未定,無法判斷真相,恐誤刺。)「不可刺漉漉之汗」。(「漉漉」指出汗過多,此時邪正未分,故不可刺。)此三種情況針刺會逆亂病氣,故不可治。

瘧疾初發時,陽氣併入陰分,此時陽虛陰盛,體表無衛氣,故先發冷顫抖。(此為陰有餘、陽不足。衛氣併入陰分則體表虛,故稱「外無氣」。)陰氣極盛後,又返回陽分,與陽氣併於體表,此時陰虛陽實,故先發熱口渴。(氣極於體內後又出於體表,陰虛陽實,故發熱口渴。)瘧邪併於陽分則陽勝,併於陰分則陰勝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