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2)
十六卷 (2)
1. 四十八、痎瘧
衛氣一日一周,是以新感之瘧,亦一日一作。然則日作之瘧,邪在衛耳,其氣淺,故其治亦易。)
帝曰:其間日而作者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(其氣之舍深,則邪居榮氣之間,連乎藏矣。榮為陰,衛為陽,陽氣獨發者其行本速,陰邪內著者其行則遲,一遲一速,相拒而爭,則陰邪不得與衛氣俱出,故間日而作也。)帝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。
(風府,督脈穴。膂,呂同,脊骨曰呂,象形也。一曰夾脊兩旁之肉曰膂。下者,下行至尾骶也。)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。(衛氣每至明旦,則出於足太陽之睛明穴,而大會於風府,此一日一夜衛氣周行之常度也。若邪氣客於風府,必循膂而下,其氣漸深則日下一節,自陽就陰,其會漸遲,故其作漸晏也。
)此先客於脊背也,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(風府不一,義如下文。此先客於脊背,言初感之伏邪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言衛氣邪氣之會也。會則病作,晏則因邪之日下也。)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內,(項骨三節,脊骨二十一節,共二十四節。邪氣自風府日下一節,故於二十五日下至尾骶。
復自後而前,故於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以注伏膂之脈。按《歲露篇》曰: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。蓋衝脈之循背者,伏行脊膂之間,故又曰伏膂也。衝脈詳義見經絡類二十七。骶音底。)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(邪在伏膂之脈,循脊而上,無關節之窒,故九日而出缺盆。
其氣日高,則自陰就陽,其邪日退,故作漸早也。)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,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(此重申上文未盡之義也。諸經募原之氣,內連五臟,邪在陰分,故道遠行遲而間日作也。募音暮。按《舉痛論》及全元起本俱作膜原。
)帝曰: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,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。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奈何?(上文云邪氣客於風府而與衛氣日下一節,是衛氣之與風府,日相遠矣,又何所會而病日作也?故致疑為問。)岐伯曰: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,故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。
(凡邪氣客於頭項則必循膂而下,此其常也。然邪之所中,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,不必盡當風府也。然則所謂日下者,惟邪氣耳。衛氣周環,豈有日下之理?但氣至而會,其病乃作,則邪氣衛氣,均為日下一節矣。)故邪中於頭項者,氣至頭項而病;中於背者,氣至背而病;中於腰脊者,氣至腰脊而病;中於手足者,氣至手足而病。(氣至者,衛氣之至者。
白話文:
四十八、痎瘧
人體的衛氣每日循環全身一周,因此新感染的瘧疾,也是每天發作一次。這種每天發作的瘧疾,病邪只在衛氣部分,邪氣較淺,所以治療也較容易。
黃帝問:有些瘧疾是隔天才發作,這是為什麼?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邪氣潛伏的部位較深,深入陰分,陽氣獨自運行時,陰邪在內停滯,陰與陽相互爭鬥而無法順利排出,所以隔天才發作。(邪氣潛伏部位深,則邪氣停留在榮氣之間,甚至連繫到臟腑。榮氣屬陰,衛氣屬陽,陽氣運行本來就快,陰邪在內則使運行變慢,一快一慢相互衝突,陰邪無法與衛氣一同排出,因此隔日才發作。)
黃帝問:瘧疾發作時間有時延後,有時提前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岐伯回答:邪氣最初侵犯風府穴,沿著脊背向下蔓延。(風府是督脈的穴位。「膂」同「呂」,指脊椎骨,形狀像「呂」字。也有人說夾脊兩旁的肌肉稱為「膂」。向下蔓延是指沿著脊椎到尾骶部。)衛氣每天清晨從足太陽經的睛明穴出發,最後會聚於風府穴,這是衛氣一天一夜循環的規律。如果邪氣侵入風府,便會沿脊椎向下,邪氣逐漸深入,每天向下移一節,從陽分進入陰分,與衛氣會合的時間漸晚,因此發作時間也逐漸延後。
這種情況是先有邪氣停留於脊背,每當衛氣運行至風府時,腠理開放,邪氣便趁機侵入,邪氣一侵入就發病,所以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晚。(風府不只一個,下文會說明。這裡的「先客於脊背」是指最初潛伏的邪氣。「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」是指衛氣與邪氣會合。會合時發病,延後是因為邪氣每日向下移動。)
邪氣從風府出發,每天向下移一節,二十五天後到達尾骶骨,第二十六天進入脊骨內,注入伏膂的經脈。(頸椎三節,脊椎二十一節,共二十四節。邪氣從風府每天下行一節,所以二十五天到達尾骶。之後從後向前,第二十六天進入脊骨內,注入伏膂的脈絡。按《歲露篇》記載:「入脊內,注於伏沖之脈。」因為衝脈沿背脊內部行走,伏行於脊椎兩旁,所以又稱伏膂。)
邪氣在伏膂脈中向上運行,九天後從缺盆穴出來。邪氣逐漸上升,從陰分轉向陽分,邪氣日益消退,所以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早。
至於隔日發作的瘧疾,是因為邪氣深入五臟,橫向影響膜原。由於邪氣行進的路徑較遠,潛藏較深,運行較慢,無法與衛氣同步排出,所以隔日才發作。(這是補充說明前文未解釋的部分。各經脈的膜原之氣與五臟相連,邪氣在陰分,因此路徑遠、運行慢,導致隔日發作。「募」同「膜」,按《舉痛論》及全元起版本都寫作「膜原」。)
黃帝問:先生說衛氣每日到達風府時,腠理開放,邪氣侵入而發病。但現在衛氣每日向下移一節,邪氣發作時並不在風府,為何仍能每日發作?(上文提到邪氣侵入風府,而衛氣每日下行一節,按理衛氣與風府的距離每日增加,為何還能每日會合發病?因此提出疑問。)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邪氣最初侵入頭頸部,沿脊椎向下蔓延,但體質虛實不同,邪氣侵犯的位置也不同,不一定都在風府。(凡是邪氣侵入頭頸,通常會沿脊椎下行,這是常理。但邪氣侵襲的位置,會隨體質虛實而不同,不一定固定在風府。所謂「每日下行」,僅指邪氣而言。衛氣是全身循環,怎麼會每日下行?但是衛氣運行至邪氣所在之處,兩者相遇才會發病,因此邪氣和衛氣都可視為每日下行一節。)
所以,邪氣在頭頸部的,衛氣行至頭頸就發病;在背部的,衛氣行至背部發病;在腰脊的,行至腰脊發病;在手腳的,行至手腳發病。(「氣至」指的是衛氣運行至相應位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