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33)

1. 四十五、寒熱病、骨痹肉苛

(《素問·逆調論》《腹中論》)

黃帝問曰:人身非常溫也,非常熱也,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?(《素問·逆調論》。非素所有,故曰非常。)岐伯對曰: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(陰虛者陽必湊之,陽邪實於陰分,故熱而煩滿。)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(無所因而寒者,寒生於中也。

)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(痹者,正氣不行也。陽少陰多,則營衛不能充達,故寒從中生,即《壽夭剛柔篇》所謂寒痹之屬。)帝曰:人有四肢熱,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?(凡有內熱而風寒外束之,則熱必愈甚,故如炙如火也。)岐伯曰:是人者陰氣虛、陽氣盛,四肢者陽也,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。(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

風者,陽氣也。以四肢之熱而逢風於外,是謂兩陽相得;況乎陰氣衰少,則水不勝火,故病為陽獨治。治言王也。)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獨勝而止耳。(陽獨治者,孤陽也,故不能生長而止能為熱耳。)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(肉者陰也,陽盛則傷陰,故令人肌肉消爍。

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,素腎氣勝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,一水不能勝兩火,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(素腎氣勝者,必恃勝而多欲,故以水為事。太陽者,少陰之表,陰中之陽也。

欲多則精傷於腎而脂枯不長,脂枯則水不勝火,火勝則腎水愈虛,骨髓不充,氣涸於內,故寒甚至骨也。)所以不能凍慄者,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(肝有少陽之相火,心為少陰之君火,腎一水也,一水已竭,二火猶存,是陰氣已虛於中,而浮陽獨勝於外,故身骨雖寒而不至凍慄,病名骨痹。然水不勝火,則筋骨皆失所滋,故肢節當為拘攣。

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於衣絮,獨尚苛也,是謂何疾?(苛者,頑木沉重之謂。苛音呵。)岐伯曰:榮氣虛、衛氣實也,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,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。(不仁,不知痛癢寒熱也。不用,不能舉動也。營氣者,陰氣也,主裡;衛氣者,陽氣也,主表。

上言衛氣實者,言肌肉本無恙也;下言衛氣虛者,正言衛氣之病也。榮衛俱虛,則血氣俱病,血虛故為不仁,氣虛故為不用。人之身體在外,五志在內,雖肌肉如故而神氣失守,則外雖有形而中已無主,若彼此不相有也,故當死。)

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(《素問·腹中論》。)岐伯曰:病熱者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。(陽脈者,火邪也。凡病熱者,必因於陽,故三陽之脈,其動甚也。)人迎一盛少陽、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(人迎、足陽明脈,所以候陽也。如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、《六節藏象》等篇俱詳明其義。

白話文:

四十五、寒熱病、骨痹肉苛

黃帝問:人體並非一直溫暖或發熱,卻出現發熱煩悶的症狀,這是為什麼?
岐伯答: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,所以發熱且煩悶。

黃帝問:人體並非因衣著單薄或體內有寒氣,卻感到寒冷從內部而生,這是為什麼?
岐伯答:這是因為此人氣血運行不暢(痹氣),陽氣少而陰氣多,所以身體寒冷如從水中出來一般。

黃帝問:有人四肢發熱,遇到風寒時熱感更強烈,像被火烤一樣,這是為什麼?
岐伯答:這是因為陰氣虛弱、陽氣旺盛。四肢屬陽,風邪也是陽氣,兩陽相合而陰氣不足,如同少量水無法澆滅大火,導致陽氣獨盛。這種情況稱為「陽獨治」,會使肌肉消瘦。

黃帝問:有人身體寒冷,即使用熱湯、火烤或厚衣也無法溫暖,卻不發抖,這是什麼病?
岐伯答:此人平時腎氣過盛(縱慾過度),導致腎精虧損,腎水不足,無法滋養骨髓,所以寒冷深入骨髓。之所以不發抖,是因為肝(一陽)和心(二陽)仍有火氣,腎(一水)無法克制二火,因此不會凍得發抖。此病稱為「骨痹」,會導致關節拘攣。

黃帝問:有人肌肉麻木沈重,即使靠近衣物仍感不適,這是什麼病?
岐伯答:這是營氣虛弱、衛氣壅滯所致。營氣虛則感覺遲鈍,衛氣虛則活動無力。若營衛俱虛,則既無知覺又無法行動,但肌肉外觀正常。若身體與神志分離,則預後不良。

黃帝問:發熱且伴隨疼痛是什麼原因?
岐伯答:發熱是陽脈病變,與三陽經氣血亢盛有關。人迎脈搏動增強(一盛在少陽、二盛在太陽、三盛在陽明),表示邪氣已深入陰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