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32)
十五卷 (32)
1. 四十四、五臟熱病刺法
如上文言太陽厥陰爭見者,太陽為傳表之始,厥陰為傳裡之終,自始而終也。此以少陽少陰爭見者,少陽為傳表之終,少陰為傳裡之始,自終而始也。言始言終,則六經無不遍矣,故不必言陽明太陰之爭見也。)
熱病氣穴: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四椎下間主膈中熱,五椎下間主肝熱,六椎下間主脾熱,七椎下間主腎熱,榮在骶也。(此總言治熱之臟俞也。椎,脊骨節也。榮,陰氣也。骶,尾骶也,即督脈之長強穴。凡五臟俞旁之穴,三椎下者魄戶也,四椎下旁膏肓也,五椎下旁神堂也,六椎下旁譩譆也,七椎下旁膈關也。蓋既取陽邪於上,仍當補陰於下,故曰榮在骶也。
按:本節諸椎皆不合臟俞,而云主療,義本難明,故王氏但曰未詳。或以中行督脈之穴為言,尤無所據。考之《水熱穴論》云: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蓋指魄戶、神堂等五穴為言。雖與本節椎穴未皆盡合,然瀉藏熱之法必不外此,故引以為注,義詳針刺類三十九,惟明者再正之。椎音槌。
骶音底。)項上三椎,陷者中也。(此取脊椎之大法也。項上三椎者,乃項骨三節,非脊椎也。三椎之下陷者中,方是第一節,穴名大椎,由此而下數之,則諸椎循次可得矣。)
頰下逆顴為大瘕,下牙車為腹滿,顴後為脅痛,頰上者膈上也。(此以面部之色,察腹中之病也,然義莫詳於五色篇,見脈色類三十二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
白話文:
如果上面說的太陽經和厥陰經的病症同時出現,太陽經是邪氣從表層開始傳入的起點,厥陰經是邪氣傳入內裡的終點,這是從表到裡的過程。如果少陽經和少陰經的病症同時出現,少陽經是邪氣從表層傳入的終點,少陰經是邪氣傳入內裡的起點,這是從裡到表的過程。這樣說起點和終點,六條經脈就都包括在內了,所以就不需要再說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了。
熱病時可以針刺的穴位:第三個脊椎骨下方的間隙,主治胸腔內的熱病;第四個脊椎骨下方的間隙,主治橫膈膜的熱病;第五個脊椎骨下方的間隙,主治肝臟的熱病;第六個脊椎骨下方的間隙,主治脾臟的熱病;第七個脊椎骨下方的間隙,主治腎臟的熱病,陰氣的滋養作用在尾骶骨的位置(這是總體來說治療臟腑熱病的俞穴。脊椎骨的骨節稱為椎。榮,指的是陰氣。骶,指的是尾骶骨,也就是督脈的長強穴。五臟俞穴旁邊的穴位,第三椎下方的是魄戶穴,第四椎下方的是膏肓穴,第五椎下方的是神堂穴,第六椎下方的是譩譆穴,第七椎下方的是膈關穴。大概是因為在上方瀉了陽邪之後,仍然需要補養下方的陰氣,所以說陰氣的滋養作用在尾骶骨的位置。)
按:這段文字所說的各個椎骨的穴位,都不符合臟腑的俞穴,卻說可以主治疾病,其中的道理很難明白,所以王氏(指王冰)說不清楚。有人認為這是指督脈上的穴位,但也沒有根據。《水熱穴論》中說:“五臟俞穴旁邊各有五個穴位,這十個穴位可以用來瀉五臟的熱邪。”大概指的是魄戶、神堂等五個穴位。雖然和本節所說的椎骨穴位不完全相同,但是瀉臟腑熱邪的方法一定不超出這個範圍,所以引用來做註解,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針刺類第三十九篇,希望明白的人可以再加以修正。椎字的讀音同“槌”。骶字的讀音同“底”。
脖子上的第三個脊椎骨,它的凹陷處是正確的取穴點。(這是取脊椎穴位的大原則。脖子上的三個椎骨,是頸椎的三個關節,不是脊椎骨。第三個椎骨下方的凹陷處,才是第一個脊椎,穴位名稱是大椎穴,從這裡往下數,各個椎骨的位置就依次可以確定了。)
臉頰下方,逆著顴骨的地方出現問題,是腹中有大的腫塊;下牙床的地方出現問題,是腹部脹滿;顴骨後面的地方出現問題,是脅肋疼痛;臉頰上方出現問題,是橫膈膜以上的部位有問題。(這是通過觀察面部的顏色,來判斷腹部中的疾病。但是其中的道理,在《五色篇》中解釋得更詳細,可以參考脈色類第三十二篇。瘕,有“加”和“駕”兩個讀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