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28)

1. 四十二、遺證

(《素問·熱論》連前篇)

帝曰: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何也?岐伯曰:諸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相搏,兩熱相合,故有所遺也。(病雖衰而餘熱未除,尚有所藏,因而強食,則病氣與食氣相併,兩熱合邪,以致留連不解,故名曰遺。)帝曰:善。

治遺奈何?岐伯曰:視其虛實,調其逆從,可使必已矣。(食滯於中者病之實,脾弱不能運者病之虛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虛實弗失,則逆從可調,病必已矣。)帝曰:病熱當何禁之?岐伯曰: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(復者病復作,遺則延久也。凡病後脾胃氣虛,未能消化飲食,故於肉食之類皆當從緩,若犯食復,為害非淺。

其有挾虛內餒者,又不可過於禁制,所以貴得宜也。)

白話文:

四十二、遺證

黃帝問:「熱病已經痊癒,但有時會留下後遺症,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這些殘留的症狀,是因為發熱嚴重時勉強進食所導致。這類情況都是病情雖已減輕,但體內仍有餘熱潛伏,此時若進食,食物之氣與殘留的熱邪相互搏結,兩熱相合,因而形成後遺症。」(病情雖減退,但餘熱未清,仍藏於體內,此時強行進食,病邪與食氣相互糾結,兩股熱邪結合,導致病症纏綿不癒,故稱為「遺」。)黃帝說:「說得好。」
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後遺症?」岐伯回答:「觀察患者體質的虛實,調理氣機的順逆,就能使病症痊癒。」(若因飲食停滯而致病屬實證,因脾胃虛弱無法運化則屬虛證。實證需瀉,虛證需補,虛實辨明,氣機調順,病症自然消除。)黃帝問:「熱病期間有哪些禁忌?」岐伯回答:「熱病稍有好轉時,若吃肉食會導致病情復發,進食過多則會留下後遺症,這就是禁忌所在。」(「復」指病情再次發作,「遺」則指病症拖延不癒。凡病後脾胃氣虛,消化功能未恢復,對肉類等食物應暫緩食用。若違反飲食禁忌而引發復發,危害極大。但若患者本身體虛飢弱,也不可過度禁食,關鍵在於適度。)

2. 四十三、陰陽交

(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)

黃帝問曰: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為何?岐伯對曰: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(汗者陰之液,身熱脈躁者陽之邪,病溫汗出之後,則當邪從汗解,熱退脈靜矣。今其不為汗衰者,乃陽勝之極,陰氣不能復也,故為狂言,為不食。正以陽邪交入陰分,則陰氣不守,故曰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

)帝曰:願聞其說。岐伯曰: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(穀氣內盛則生精。精氣外達則為汗。)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,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(惟精勝邪,所以能汗。邪從汗散,則當能食,不復熱矣。)復熱者,邪氣也。汗者,精氣也。

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。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。(俾,使也。精,陰氣也。五臟所以藏精,藏氣虛則不能使人飲食,故曰精無俾也。俾音比。)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(病氣留而不退,則元氣日敗,必致損命矣。)且夫《熱論》曰: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《熱論》指《靈樞·熱病篇》也,見針刺類四十。

凡汗後脈當遲靜,而反躁盛者,直陰竭而邪獨勝也,故病必死。)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,其死明矣。(精氣不勝病氣也。)狂言者是失志,失志者死。(此總五志為言也。志舍於精,精不勝邪,則五臟之志皆失,故致狂言者多死。)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必死也。

(汗後輒復熱不能食者,一死;汗後脈尚躁盛者,二死;汗後反狂言失志者三死。有此三者,則必死之候。)

白話文:

四十三、陰陽交

黃帝問道:有一種溫熱病患者,出汗後又立刻發熱,脈搏躁動快速,熱度不因出汗而減退,還胡言亂語、無法進食,這種病叫什麼?岐伯回答:病名為「陰陽交」,這種病會導致死亡。(汗是陰液,身體發熱脈搏躁動是陽邪所致。溫熱病出汗後,邪氣應隨汗排出,熱退脈靜才對。如今症狀未因出汗減輕,表示陽邪過盛,陰氣無法恢復,因此出現胡言亂語、無法進食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陽邪侵入陰分,導致陰氣失守,所以稱為「陰陽交」,這種情況會死亡。)

黃帝說:請詳細說明。岐伯解釋:人體出汗的來源是食物,食物化生精氣。(穀氣充足則生精,精氣外散則為汗。)當邪氣與正氣在筋骨肌肉間交爭而出汗,代表邪氣退卻、精氣獲勝。精氣勝過邪氣,患者應能進食且不再發熱。(唯有精氣勝邪,才能出汗。邪氣隨汗排出後,患者應能進食且不再發熱。)若再次發熱,表示邪氣仍在;汗是精氣所化,若出汗後又立刻發熱,代表邪氣勝過精氣。無法進食,表示精氣無法補充。(「俾」是「使」的意思,精氣屬陰。五臟儲藏精氣,若臟氣虛弱則無法促進飲食,故稱「精無俾」。)若病情持續,生命將很快終結。(病邪滯留不退,元氣日漸衰敗,必然致命。)

此外,《熱論》提到:出汗後脈搏仍躁動旺盛者會死亡。(《熱論》指《靈樞·熱病篇》,見針刺類第四十。通常汗後脈搏應趨緩和,若反而躁動旺盛,表示陰氣耗竭而邪氣獨盛,必死無疑。)如今脈象與出汗反應不符,代表精氣不敵病氣,死亡已可預見。(精氣無法戰勝病氣。)胡言亂語是神志喪失的表現,神志喪失者會死亡。(此處泛指五臟神志。神志依附於精氣,若精氣不敵邪氣,五臟神志皆失,因此胡言亂語者多數死亡。)現在已見到三種死徵,不見生機,即使暫時好轉也終將死亡。(出汗後又發熱且無法進食,是第一死徵;出汗後脈搏仍躁動旺盛,是第二死徵;出汗後胡言亂語、神志喪失,是第三死徵。具備這三項,必死無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