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27)

1. 四十、兩感

(《素問·熱論》連前篇)

帝曰:其病兩感於寒者,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兩感於寒者,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口乾而煩滿。(兩感者,表裡同病也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故在太陽則為頭痛,在少陰則為口乾煩滿。)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,不欲食譫言。(陽明太陰為表裡,二經同病也。

譫言,妄言也。陽明病則身熱譫言,太陰病則腹滿不欲食。譫音占。)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(少陽厥陰表裡同病也。少陽病則為耳聾,厥陰病則為囊縮而厥。至是則三陰三陽俱受病,故水漿不入,昏不知人,於六日之際當死也。

)帝曰: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榮衛不行,如是之後,三日乃死何也?(如此之後,三日乃死,謂兩感傳遍之後,復三日而死也。蓋即六日之義。)岐伯曰: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,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;三日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(陽明為水穀氣血之海,胃氣之所出也,故為十二經脈之長,且為多氣多血之經,若感於邪,其邪必甚,故不知人。凡兩感於邪者,三日之後,胃氣乃盡,故當死也。

按:門人錢禎曰:兩感者,本表裡之同病,似若皆以外邪為言,而實有未必盡然者,正以內外俱傷,便是兩感。今見少陰先潰於內,而太陽繼之於外者,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。太陰受傷於裡,而陽明重感於表者,即勞倦竭力、飲食失調之兩感也。厥陰氣逆於臟,少陽復病於腑者,必七情不慎、疲筋敗血之兩感也。

人知兩感為傷寒,而不知傷寒之兩感,內外俱困,病斯劇矣。但傷有重輕,醫有腎不肖,則死生系之。或謂兩感之證不多見者,蓋亦見之不廣,而義有未達耳。此言最切此病,誠發人之未發,深足指迷,不可不錄也。)

白話文:

四十、兩感

黃帝問:「如果同時感染寒邪(兩感),脈象和症狀會如何表現?」岐伯回答:「兩感寒邪的患者,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會同時發病,出現頭痛、口乾、心煩胸悶的症狀。(兩感是指表裡兩經同時生病。足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,所以太陽經病會頭痛,少陰經病則口乾煩悶。)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為腹脹、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胡言亂語。(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裡,兩經同時生病。『譫言』是胡言亂語的意思。陽明經病會發熱說胡話,太陰經病則腹脹食慾不振。)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為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冰冷、無法進食、昏迷不醒,第六天就會死亡。(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裡,同時生病。少陽經病會耳聾,厥陰經病則陰囊收縮四肢冰冷。此時三陰三陽經都已受邪,所以無法進食、昏迷,第六天便會死亡。)」

黃帝問:「五臟已受損,六腑不通,氣血運行停滯,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要三天才會死亡?」岐伯回答:「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,氣血最旺盛,所以患者會昏迷;三天後氣血耗盡,因此死亡。(陽明經是氣血之源,胃氣的根本,所以是十二經脈之首,且氣血充沛。若受邪侵襲,症狀必然嚴重,導致昏迷。凡是兩感寒邪的患者,三天後胃氣耗盡,便會死亡。)」

(按:門人錢禎說:「兩感本質是表裡同病,看似都由外邪引起,但未必完全如此。內外同時受損,就是兩感。例如少陰經先虛弱於內,太陽經再受邪於外,這是縱慾過度的兩感;太陰經在內受傷,陽明經又受外邪,這是勞累過度、飲食失調的兩感;厥陰經氣逆於臟,少陽經又病於腑,這是情緒失控、筋疲力盡的兩感。人們只知道兩感是傷寒,卻不知傷寒的兩感是內外皆困,病情才會如此嚴重。但病情有輕重,醫術有高低,生死便由此決定。有人認為兩感少見,其實是見識不廣、理解不透。這段話切中要害,發人深省,值得記錄。」)

2. 四十一、溫病暑病

(《素問·熱論》連前篇)
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(寒邪中人而成溫病暑病者,其在時則以夏至前後言,在病則以熱之微甚言,故凡溫病暑病,皆傷寒也。)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(暑氣侵入,當令有汗,則暑隨汗出,故曰勿止。《陰陽應象》等論曰:冬傷於寒,春為溫病;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

仲景曰:冬時嚴寒,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,以傷寒為毒,最成殺厲之氣也。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。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暑病者,熱極,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,皆由冬時觸寒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。

凡時行者,春時應暖而復大寒,夏時應熱而反大涼,秋時應涼而反大熱,冬時應寒而反大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,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,此則時行之氣也。)

白話文:

四十一、溫病暑病

(《素問·熱論》接續前篇)

凡是因傷寒而演變成溫病的,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在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。(寒邪侵襲人體而引發溫病或暑病,從時間來看是以夏至前後區分,從病情來看則以熱症的輕重程度區分,因此溫病和暑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。)暑邪侵入時,應讓汗水自然排出,不要刻意止汗。(暑氣入侵時,應讓身體出汗,暑邪會隨汗液排出,所以說不要止汗。《陰陽應象》等篇章提到:冬天受寒邪侵襲,春天會發為溫病;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會發為瘧疾。)

仲景說:冬季嚴寒時,若受寒邪侵襲,稱為傷寒。人體受到四季不正之氣的侵襲都可能致病,其中以傷寒最為兇險,是最具殺傷力的邪氣。受寒後立即發病的,稱為傷寒;未立即發病的,寒邪會潛伏在肌膚之中,到了春天轉化為溫病,到了夏天轉化為暑病。暑病的熱症比溫病更為嚴重。因此,勞苦之人春夏多患溫熱病,都是因為冬季受寒所致,並非季節性的流行病。

所謂時行病,是指春季本應溫暖卻異常寒冷,夏季本應炎熱卻異常涼爽,秋季本應涼爽卻異常炎熱,冬季本應寒冷卻異常溫暖,這種不合時令的氣候變化,導致一年之中無論老少,病症大多相似,這就是時行病的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