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24)
十五卷 (24)
1. 三十九、傷寒
在古人垂訓之多,何止百家千卷,其中立法之善,無出仲景,用藥之善,須遜節庵,凡於曲折精微,靡不詳盡,余復何言;然尤有不能已者,在苦於條目之浩繁,而後學求之不易也。觀陶氏家秘的本曰:傷寒治法,得其綱領如拾芥,若求之多岐,則支離破碎,如涉海問津矣,蓋脈證與理而已。斯言也,予殊佩之。
然求其所謂綱領者,謂操其樞要,切於時用者是也。所謂多岐者,謂檢遍方書,無方可用者是也。所謂脈證者,謂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之辨也。所謂理者,謂見之真、法之要也,得其理則治無一失矣。是以法必貴詳,用當知約,詳而不約,徒詳何益?誠若望洋,無所用之地矣。
予請約之曰:凡治傷寒,其法有六,曰吐汗下溫清補也。蓋吐中有發散之意,可去胸中之實,可舉陷下之氣,若無實邪在上,不可用之,所用既少,法亦無多,故舍吐之外而切於用者,惟汗下溫清補五法而已。所謂汗者,治表證也,寒邪在表,不汗何從而解?然汗法有三:曰溫散,曰涼解,曰平解。
溫散者,如以寒勝之時,陰勝之臟,陽氣不充,則表不易解。雖身有大熱,亦必用辛溫,勿以寒涼為佐,此即寒無犯寒之謂也。涼解者,如炎熱熾盛,表裡枯涸,則陰氣不營,亦不能汗,宜用辛涼,勿以溫熱為佐,此即熱無犯熱之謂也。若病在陰陽之間,既不可溫,又不可涼,則但宜平用,求其解表而已也。
然無表證者不可汗,似表非表者不可汗,咽中閉塞者不可汗,諸動氣者不可汗,淋家不可汗,諸亡血者不可汗,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汗,脈微惡寒者陰陽俱虛不可汗吐下。其可汗者,如仲景曰:凡發汗溫服湯藥,其方雖言日三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之於半日中盡三服。又曰: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矣。
此所以汗不嫌早也。所謂下者,攻其內也,實邪內結,不下何從而去?然表邪未解者不可下,諸虛者不可下,陽微者不可下,諸外實者不可下,咽中閉塞者不可下,諸動氣者不可下,脈弱者不可下,脈浮而大者不可下,病嘔吐者不可下,大便先硬後溏者不可下,非有大滿燥實堅者不可下,此所以下不嫌遲也。所謂溫者,溫其中也,臟有寒氣,不溫之何自而除?有客寒者,寒自外入者也。
有主寒者,氣虛者也。蓋氣為陽,氣不足則寒生於中,寒即陰證之屬,溫即兼乎補也。所謂清者,清其熱也,有熱無結,本非大實,不清之何由而散?表熱者宜於清解,裡熱者宜於清降,熱即陽證之屬,清即類乎瀉也。若此四者,古人發明已盡,余不過述其要耳,學者仍當由博而約,勿謂止於是也。
惟補之一字,則所繫尤切,而人多不知之。夫用補之法,豈止因於中氣,蓋實兼乎表裡。如表邪不解,屢散之而汗不出者,中虛無力,陰氣不能達也。蓋汗即水也,水既不足,汗自何來?人知汗屬陽分,升陽可以解表,而不知汗生於陰,補陰最能發汗,今有飲水而汗出者,即其義也。又如內熱不解,屢清之而火不退者,陰不足也。
白話文:
在古人留下的教誨非常多,何止百家千卷,其中立論最完善的,莫過於張仲景;用藥最精妙的,當推節庵先生。對於疾病的複雜微妙之處,他們都已詳盡闡述,我還有什麼可說的?但我仍有不能不說的,就是苦於醫書條目繁多,後學者難以掌握。
陶氏《家秘的本》中提到:傷寒治法,掌握綱領就像撿起小草一樣容易,若追求旁枝末節,就會支離破碎,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問路。關鍵在於脈象、證候與醫理的把握。這番話讓我非常佩服。
所謂綱領,是指掌握關鍵、切合實用的方法。所謂多歧,是指翻閱眾多醫書卻找不到適用的方劑。所謂脈證,是指辨別表裡、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。所謂理,是指認清本質、把握治法。掌握醫理,治療就不會失誤。因此方法務必詳盡,應用則須簡明。詳而不約,徒勞無功,如同望著大海,無從下手。
我歸納為六大治法:吐、汗、下、溫、清、補。吐法兼具發散作用,可去除胸中實邪、提升下陷之氣,但若無實邪在上,不可使用。吐法運用較少,故實用方法主要為汗、下、溫、清、補五種。
汗法:用於表證。寒邪在表,不發汗如何解除?汗法分三類:溫散、涼解、平解。
- 溫散:寒冷時節或陰盛體質,陽氣不足,表證難解,即便身有大熱,仍須辛溫發散,不可佐以寒涼(即“寒無犯寒”)。
- 涼解:炎熱季節或表裡津枯,陰氣不充,難以出汗,宜辛涼解表,不可佐以溫熱(即“熱無犯熱”)。
- 平解:病在陰陽之間,既不溫也不涼,僅平和解表即可。
但無表證、似表非表、咽喉閉塞、氣機擾動、淋病患者、失血者、脈微弱(陽虛)、脈微惡寒(陰陽俱虛)等情況不可發汗。發汗宜早,如仲景所言:病情急重,半日內可服完三劑湯藥;治療不可拖延,覺病即治,易愈。
下法:用於內結實邪。但表邪未解、體虛、陽虛、外實、咽喉閉塞、氣機擾動、脈弱、脈浮大、嘔吐、大便先硬後溏、非大滿燥實堅者不可用。下法宜謹慎,不嫌遲。
溫法:溫散臟腑寒邪。分外寒(客寒)與內寒(氣虛陽虛)。寒屬陰證,溫法兼具補益作用。
清法:清熱。表熱宜清解,里熱宜清降。熱屬陽證,清法近於瀉法。
這四法古人已有詳述,僅簡要復述,學者應由博返約,不局限於此。
唯獨補法至關重要卻常被忽視。補法不僅針對中氣虛弱,還涉及表裡關係。例如:
- 表邪不解,屢次發汗無效,是因中虛無力,陰津不足(汗為陰液,水不足則無汗)。人知升陽解表,卻不知補陰亦能發汗,如飲水出汗之理。
- 內熱不退,屢清無效,是陰液虧虛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