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21)
十五卷 (21)
1. 三十七、厥腰痛
(《素問·病能論》)
帝曰:有病厥者,診右脈沉而緊,左脈浮而遲,不然病主安在?(此言厥逆而為腰痛者,其病在腎也。右脈左脈,皆以兩尺為言。不然,《甲乙經》作不知,於義為妥,當從之。)岐伯曰:冬診之,右脈固當沉緊,此應四時;左脈浮而遲,此逆四時。(冬氣伏藏,故沉緊者為應時,浮遲者為逆,逆則為厥矣。
)在左當主病在腎,頗關在肺,當腰痛也。(在左者當主病在腎,此正以尺為言也。然浮者為肺脈,故云頗關在肺。)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少陰脈貫腎絡肺,今得肺脈,腎為之病,故腎為腰痛之病也。(腎脈本絡於肺,今以冬月而肺脈見於腎位,乃腎氣不足,故脈不能沉而見浮遲,此非肺病,病在腎也。腰為腎之府,故腎氣逆者,當病為腰痛。
)
白話文:
三十七、厥腰痛
黃帝問:有一種厥逆的病,診斷時發現右脈沈而緊,左脈浮而遲,不知道病根在哪裡?(這裡說的厥逆導致腰痛,病因在腎。左右脈象都是指兩尺脈。原文「不然」,《甲乙經》寫作「不知」,意思更恰當,應採用。)
岐伯回答:如果在冬天診脈,右脈本來就應該沈緊,這是順應四季的表現;左脈浮而遲,則是違逆四季的現象。(冬季氣機潛藏,所以沈緊是順應時令,浮遲是違逆,違逆就會導致厥逆。)左脈異常表示病根在腎,但也與肺有關,因此會出現腰痛。(左脈異常主病在腎,這裡是針對尺脈而言。然而浮脈是肺的脈象,所以說與肺也有關聯。)
黃帝問:為什麼這麼說?岐伯回答:少陰經脈貫穿腎並聯絡肺,現在在腎脈的位置出現肺脈,表示腎有病變,因此腎病會導致腰痛。(腎脈原本就與肺相連,現在在冬季卻在腎脈的位置出現肺脈,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,所以脈象不能沈穩而呈現浮遲,這並非肺病,而是腎的問題。腰是腎的居所,因此腎氣逆亂時,就會引發腰痛。)
2. 三十八、厥逆之治須其氣並
(《素問·腹中論》)
帝曰:有病膺腫頸痛,胸滿腹脹,此為何病?何以得之?(膺,胸之兩旁高處也。頸,項前也。)岐伯曰:名厥逆。(膺腫頸痛,胸滿腹脹,皆在上中二焦,此以陰並於陽,下逆於上,故病名厥逆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灸之則喑,石之則狂,須其氣並,乃可治也。(喑,失音也。
石,總針石而言。)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陽氣重上,有餘於上,灸之則陽氣入陰,入則喑;(陽氣有餘於上而復灸之,是以火濟火也。陽極乘陰,則陰不能支,故失聲為喑。)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;(陽並於上,其下必虛,以石泄之,則陽氣隨刺而去,氣去則上下俱虛,而神失其守,故為狂也。)須其氣並而治之,可使全也。
(氣並者,謂陰陽既逆之後,必漸通也。蓋上下不交,因而厥逆,當其乖離而強治之,恐致偏絕。故必須其氣並,則或陰或陽,隨其盛衰,察而調之,可使保全也。)
白話文:
三十八、厥逆之治須其氣並
黃帝問:有人胸部腫脹、頸部疼痛,胸悶腹脹,這是什麼病?如何形成的?(「膺」指胸部兩側高處,「頸」為脖子前方。)
岐伯回答:此病名為「厥逆」。(胸部腫脹、頸部疼痛、胸悶腹脹等症狀集中於上中二焦,是因陰氣併入陽分,下焦之氣逆衝上焦,故稱厥逆。)
黃帝問:如何治療?
岐伯說:若用灸法會導致失音,用針刺則會引發狂症,必須等待陰陽之氣相互調和後,才能治療。(「喑」指失聲,「石」泛指針刺療法。)
黃帝問:為何如此?
岐伯解釋:陽氣過盛於上焦,此時施灸會使陽氣進一步侵入陰分,陰分不堪負荷,因而失聲;若用針刺瀉法,陽氣被耗損後,上下皆虛,心神失守,便會發狂。
必須等待陰陽之氣自然調和後再治療,才能完全康復。(「氣並」指陰陽之氣在逆亂後逐漸恢復平衡。因上下氣機不交而厥逆,若強行在氣機紊亂時治療,恐導致氣血偏絕。唯有待氣血調和,再依陰陽盛衰觀察調理,方能保全。)
3. 三十九、傷寒
(《素問·熱論篇》,附:傳經說及傷寒治法)
黃帝問曰: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?不知其解,願聞其故。(傷寒者,中陰寒殺厲之氣也。寒盛於冬,中而即病者,是為傷寒。其不即病者,至春則名為溫病,至夏則名為暑病。然有四時不正之氣,隨感隨發者,亦曰傷寒。
寒邪束於肌表,則玄府閉,陽氣不得散越,乃鬱而為熱,故凡系外感發熱者,皆傷寒之類。)岐伯對曰: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。(巨,大也。太陽為六經之長,統攝陽分,故諸陽皆其所屬。)其脈連於風府,故為諸陽主氣也。(風府,督脈穴。太陽經脈,復於巔背之表,故主諸陽之氣分。
)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;(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,寒盛則生熱也。寒散則熱退,故雖甚不致死。)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。(表裡俱受,是謂兩感,義詳後章。)帝曰:願聞其狀。岐伯曰: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(巨陽,足太陽也,為三陽之表,而脈連風府,故凡病傷寒者多從太陽始。
太陽之經從頭項下肩髆,挾脊抵腰中,故其為病如此。仲景曰: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按:人身經絡,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。三陽之序,則太陽為三陽,陽中之陽也;陽明為二陽,居太陽之次;少陽為一陽,居陽明之次,此三陽為表也。三陰之序,則太陰為三陰,居少陽之次,少陰為二陰,居太陰之次;厥陰為一陰,居少陰之次,此三陰為里也。其次序之數,則自內而外,故各有一二三之先後者如此。
又如邪之中人,必自外而內,如《皮部論》等篇曰: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。此所以邪必先於皮毛,經必始於太陽,而後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,如下文之謂也。)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。
(傷寒多發熱,而獨此云身熱者,蓋陽明主肌肉,身熱尤甚也。邪熱在胃則煩,故不得臥。餘證皆本經之所及。仲景曰: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)三日少陽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(邪在少陽者,三陽已盡,將入太陰,故為半表半裡之經。其經脈出耳前後,下循胸脅,故為脅痛耳聾等證。
仲景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又曰: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。蓋邪在陰則寒,邪在陽則熱,邪在表則無嘔滿等證,邪在裡則胸滿乾嘔不能食。故成無己曰:少陽之邪,在半表半裡之間。)三陽經絡皆受其病,而未入於臟者,故可汗而已。
白話文:
三十九、傷寒
(《素問·熱論篇》,附:傳經說及傷寒治法)
黃帝問道:「現在所說的熱病,都屬於傷寒一類,有的痊癒,有的死亡。死亡多在六七天內,而痊癒則多在十天以上,這是為什麼?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聽聽原因。」
(傷寒,是指人體受到陰寒邪氣侵襲所致。寒氣在冬季最盛,若此時受寒而立即發病,稱為傷寒。若未立即發病,到了春天發作則稱為溫病,到了夏天發作則稱為暑病。然而,若因四季氣候異常而隨時感受邪氣發病,也稱為傷寒。
寒邪束縛在肌表,使毛孔閉塞,陽氣無法發散,因而鬱積成熱,所以凡是因外感而發熱的疾病,都屬於傷寒一類。)
岐伯回答:「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統領。」(「巨」即「大」的意思。太陽經為六經之首,統管陽分,因此所有陽經都歸屬於它。)「它的經脈連接風府穴,所以主導諸陽的氣分。」(風府是督脈的穴位。太陽經脈分布於頭頂和背部表面,因此主掌諸陽的氣分。)
「人體受寒邪侵襲後,會發熱,即使熱勢嚴重也不會致死。」(人受寒後轉化為熱,是因為寒氣極盛而生熱。寒氣消散後,熱也會退去,所以即使熱勢嚴重也不會致死。)「但如果同時受寒邪侵襲表裡兩經而發病,則必定難以避免死亡。」(表裡兩經同時受邪,稱為「兩感」,詳細解釋見後文。)
黃帝說:「希望聽聽具體的症狀。」
岐伯說:「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,因此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強直。」(太陽經是足太陽膀胱經,為三陽之表,其經脈連接風府穴,所以傷寒多從太陽經開始發病。太陽經從頭頸向下經過肩背,沿脊柱抵達腰部,因此其病症表現如此。張仲景說: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浮、頭頸僵硬疼痛且怕冷。)
(按:人體經絡中,三陽經屬表,三陰經屬裡。三陽經的順序是:太陽為三陽,是陽中之陽;陽明為二陽,排在太陽之後;少陽為一陽,排在陽明之後,這三陽經屬表。三陰經的順序是:太陰為三陰,排在少陽之後;少陰為二陰,排在太陰之後;厥陰為一陰,排在少陰之後,這三陰經屬裡。其順序是由內而外排列,因此有一、二、三的先後之分。
又如邪氣侵襲人體,必定從外而內,如《皮部論》等篇所說:邪氣侵入皮膚後,腠理打開,邪氣進入絡脈,絡脈充滿後傳至經脈,經脈充滿後再深入臟腑。因此邪氣必定先侵犯皮毛,經絡病變必定始於太陽經,之後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會受病,如下文所述。)
「第二天,陽明經受邪。陽明主肌肉,其經脈沿鼻子兩側並連接眼睛,因此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無法安睡。」(傷寒多發熱,但此處特別提到「身熱」,是因為陽明主肌肉,所以身體發熱尤其明顯。邪熱在胃會導致煩躁,因此無法入睡。其他症狀都是陽明經所影響的範圍。張仲景說:陽明病的表現是胃腸實熱。)
「第三天,少陽經受邪。少陽主膽,其經脈沿胸脅並連接耳朵,因此胸脅疼痛、耳聾。」(邪在少陽經時,三陽經已受邪完畢,即將進入太陰經,因此少陽屬於半表半裡之經。其經脈經過耳前後,向下沿胸脅分布,所以會出現脅痛、耳聾等症狀。張仲景說:傷寒脈象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的表現是口苦、咽乾、頭暈。又說:太陽病未癒,轉入少陽時,會出現脅下硬滿、乾嘔、無法進食、寒熱交替。因為邪在陰分則發寒,邪在陽分則發熱,邪在表則不會有嘔吐、脹滿等症狀,邪在裡則會胸悶、乾嘔、無法進食。因此成無己說:少陽的邪氣處於半表半裡之間。)
「三陽經絡都受邪,但尚未深入臟腑時,可以用發汗法治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