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20)
十五卷 (20)
1. 三十五、十二經之厥
)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(不得前後者,或閉結不通,或遺失不禁,不得其常之謂也。三陰俱逆則藏氣絕。《陽明脈解篇》曰:厥逆連經則生,連臟則死。此之謂也。)太陽厥逆,僵仆嘔血善衄,治主病者。(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,從巔入絡腦,挾脊循膂下膕中,貫腨內,為三陽之大經,故主僵仆衄衊之病。然五臟之俞皆繫於此,故本經厥逆者,當為嘔血。
衄,女六切。)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(足之少陽,膽經也。機關者,筋骨要會之所也。膽者筋其應,少陽厥逆則筋不利,故為此機關腰項之病。)發腸癰不可治,驚者死。(腸癰發於少陽厥逆者,相火之結毒也,故不可治。若有驚者,其毒連臟,故當死。
)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。(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,故為喘咳。陽明主肌肉,故為身熱。風木之邪發驚駭,為胃所畏,故善驚。陽明之脈起於鼻屬於胃,氣有所逆,故為衄血嘔血。)
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。(此下言手六經之厥逆也。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,循胃口上膈屬肺,故其為病如此。)手心主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(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;手少陰心脈從心系上挾嗌,皆令人心痛引喉。二經屬火,其主血脈,故為身熱。
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故逆之則死不可治。)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。(手太陽小腸之脈至目之內外眥入耳中,故厥則耳聾泣出。其支者從缺盆循頸,故項不可以顧。又《四時氣篇》曰: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於脊。故腰不可以俯仰也。
)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痓,治主病者。(手陽明大腸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,手少陽三焦之脈上出缺盆上項,故皆發喉痹嗌腫。按全元起本痓作痙,謂手臂肩項強直也。痓音熾。痙音敬。)
白話文:
三十五、十二經之厥
-
三陰經同時厥逆
症狀:前後二便不通(指大小便阻閉或失禁),手足冰冷。
預後:三日內死亡。
說明:三陰經厥逆表示臟腑氣機斷絕。《陽明脈解篇》提到,厥逆若僅在經脈尚可生,若深入臟腑則必死。 -
太陽經厥逆
症狀:突然昏倒、吐血、易流鼻血。
治療:針對病因調治。
說明: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,經頭頂入腦,沿脊椎下行至膝膕,貫穿小腿,為三陽經主幹,故病狀多與頭面、脊椎相關。若五臟俞穴受影響,可能導致吐血。 -
少陽經厥逆
症狀:關節活動不利(如腰部僵硬難行轉、頸部僵硬難回顧)。
說明:足少陽膽經主筋,厥逆時筋骨失調,影響腰頸活動。
併發症:若引發腸癰(闌尾炎)則難治;若出現驚恐症狀,表示毒素侵臟,必死。 -
陽明經厥逆
症狀:氣喘咳嗽、發熱、易受驚嚇、流鼻血或吐血。
說明:陽明經循喉嚨過胸膈,影響呼吸;其主肌肉,故身熱。胃氣逆亂則衄血嘔血,風木邪氣犯胃易致驚駭。 -
手太陰經厥逆
症狀:胸腹虛脹、咳嗽、頻吐涎沫。
治療:針對病因調治。
說明: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循行經胃上膈屬肺,故病多見胸肺胃症狀。 -
手心主(厥陰)與手少陰經厥逆
症狀:心痛牽引至喉嚨、發熱。
預後:不治身亡。
說明:此二經屬心與心包絡,主血脈,逆亂則身熱;心為五臟主宰,厥逆必死。 -
手太陽經厥逆
症狀:耳聾、流淚、頸項僵硬難轉、腰部無法俯仰。
治療:針對病因調治。
說明:手太陽小腸經循頸入耳,支脈影響脊柱,故病狀涉及耳、頸、腰。 -
手陽明與手少陽經厥逆
症狀:喉嚨腫痛、咽腫、肢體強直(痙攣)。
治療:針對病因調治。
說明: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均循行頸項,故逆亂時發喉痹;「痓」為肢體強直之症(另本作「痙」)。
2. 三十六、厥逆頭痛、五有餘二不足者死
(《素問·奇病論》)
帝曰: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,此安得之?名為何病?(頭痛不當數歲,故怪而為問。)岐伯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,病名曰厥逆。帝曰:善。(髓以腦為主,諸髓皆屬於腦也,故大寒至髓,則上入頭腦而為痛。其邪深,故數歲不已。髓為骨之充,故頭痛齒亦痛。是因邪逆於上,故名曰厥逆。)
帝曰: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。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,此有餘也。太陰脈細微如發者,此不足也。其病安在?名為何病?(癃,小水不利也。一日數十溲,數欲便而所出不多也。如炭者,熱之甚也。頸言咽喉,膺言胸臆。如格者,上下不通,若有所格也。
人迎躁盛者,足陽明動脈在結喉兩旁,所以候陽也。喘息者,呼吸急促也。氣逆者,治節不行也。太陰脈微細者,即兩手寸口之脈,所以候陰也。癃,良中切。溲音搜。)岐伯曰:病在太陰,(脾肺二臟皆屬太陰,觀下文復云頗在肺,則此節專言脾陰可知。如上文云太陰之脈細微者,正以氣口亦太陰也,藏氣不足,則脈見於此。
又《口問篇》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今其癃而數十溲者,亦由中氣之不足耳,故病在脾陰。氣口亦太陰義,詳藏象類十一。)其盛在胃,(上文云身熱如炭者,胃主肌肉也。頸膺如格者,胃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也。人迎躁盛者,即《終始等篇》所云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也。
凡上三者,皆屬陽明,故曰其盛在胃。)頗在肺,(即喘息氣逆也。)病名曰厥,死不治。(陰不入陽,故其盛在胃。陽不入陰,故太陰細微。病名曰厥者,陰陽皆逆也。故死不可治。(此所謂得五有餘、二不足也。)帝曰:何謂五有餘、二不足?岐伯曰:所謂五有餘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;二不足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今外得五有餘,內得二不足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
(外得五有餘者,一身熱如炭,二頸膺如格,三人迎躁盛,四喘息,五氣逆也。內得二不足者,一癃而一日數十溲,二太陰脈細微如發也。若此五病者,邪氣有餘也。二病者,正氣不足也。欲瀉其邪,則陰虛於裡;欲補其虛,則陽實於外。救里不可,治表亦不可,此不表不里之病,即陽證陰脈之類,有死而已,不能為也。
)
白話文:
三十六、厥逆頭痛、五有餘二不足者死
黃帝問:有人頭痛多年不癒,這是怎麼得的?叫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是遭受嚴重寒氣侵襲,深入骨髓所致。髓以腦為主,寒氣上逆至腦,導致頭痛和牙痛,這種病稱為「厥逆」。黃帝說:明白了。(髓歸屬於腦,大寒深入骨髓後會上攻頭腦引發疼痛。因邪氣深重,所以多年不癒。髓充養骨骼,故頭痛連帶牙痛。由於邪氣上逆,稱為「厥逆」。)
黃帝問:有人小便不利,一天排尿數十次,這是正氣不足;身體發熱如炭火,咽喉胸悶如被阻塞,人迎脈搏躁動強盛,呼吸急促氣逆,這是邪氣有餘;太陰脈細如髮絲,這是正氣不足。這病根源在哪?叫什麼病?(「癃」指小便不暢,一天排尿數十次是因頻繁便意但尿量少。「如炭」形容極熱,「頸」指咽喉,「膺」指胸。「如格」是上下氣機阻滯不通的感覺。人迎脈躁盛反映足陽明胃經邪熱亢盛;喘息是呼吸急促,氣逆是氣機失調;太陰脈細微表示手太陰肺經氣虛。)
岐伯回答:病根在太陰(此處主要指脾陰不足),邪氣亢盛在胃(身熱如炭因胃主肌肉;咽喉胸悶因胃經循行經過;人迎脈躁盛是陽明經邪熱熾盛),同時牽涉到肺(表現為喘息氣逆)。這種病稱為「厥」,屬於不治之症。(陰氣不能制約陽氣,故胃熱熾盛;陽氣不能滋養陰分,故太陰脈細微。「厥」指陰陽氣機皆逆亂,因此無法治癒。)
黃帝問:什麼是「五有餘、二不足」?岐伯解釋:「五有餘」指五種邪氣亢盛的症狀(1.身熱如炭;2.咽喉胸悶如阻;3.人迎脈躁盛;4.喘息;5.氣逆);「二不足」指兩種正氣虛弱的症狀(1.小便不利且一日數十次;2.太陰脈細如髮絲)。這類病症外顯邪盛,內裡正虛,既不能單純攻邪(恐傷陰),也不能單純補虛(恐助熱),處於非表非裡的危重狀態,類似「陽證陰脈」,必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