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9)

1. 三十五、十二經之厥

(《素問·厥論》連前篇)

帝曰: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。(能,猶形也。前章言病厥之本,故此下復問其各經之狀。)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。眴,目眩亂也。僕,猝倒也。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入絡腦,故為腫首頭重眴僕。其下行之支者,合膕中,貫腨內,故為足不能行。

眴音眩。)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。(陽明,胃脈也,為多氣多血之經。氣逆於胃則陽明邪實,故為癲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。其脈循腹裡,故為腹滿。胃不和則臥不安,故為不得臥。陽明之脈行於面,故為面赤而熱。陽邪盛則神明亂,故為妄見妄言。

)少陽之厥,則暴聾頰腫而熱,脅痛,胻不可以運。(厥在足少陽者,其脈入耳中,故暴聾,下加頰車,故頰腫而熱。下腋循胸過季脅,故脅痛。下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,故胻不可以運。胻音杭。)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(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,故厥則腹滿䐜脹。

逆氣在脾,故後便不利,且令不欲食而食則嘔。脾與胃為表裡,胃不和者臥不安,脾亦然也。)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(厥逆在足少陰者,其脈循喉嚨挾舌本,故口乾。腎脈絡膀胱,故溺赤。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,故腹滿心痛。)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胻內熱。

(足厥陰之脈抵少腹挾胃,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。其脈環陰器,故涇溲不利,陰縮而腫。肝主筋,為罷極之本,故足軟好臥而屈膝。其下者行足脛內側,故胻內為熱。涇音經,水名。溲音搜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(不盛不虛者,惟逆氣在經而無關於虛盛也,故但取其經而已。

義詳本類前十。)

太陰厥逆,胻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。(此下亦皆言足六經也。足太陰之脈上腨內,循脛骨之後,故胻為急攣。入腹注心中,故心痛引腹。治主病者,謂如本經之左右上下及原俞等穴,各有宜用,當審其所主而刺之也。余准此。按:六經之厥已具上文,此復言者,考之全元起本,自本節之下,另在第九卷中,蓋彼此發明,原屬兩篇之文,乃王氏類移於此者,非本篇之重複也。)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泄清,治主病者。

(腎為胃關,故少陰厥逆,則下焦不化而為虛滿嘔變。腎病則命門陽氣亦衰,故下泄清冷。)厥陰厥逆,攣腰痛,虛滿前閉譫言,治主病者。(厥陰脈絡諸筋,故為拘攣腰痛。肝邪侮土,故為虛滿。肝經之脈環陰器,故為前閉不通。肝藏魂,厥逆在肝則神魂亂,故言為譫妄。

白話文:

三十五、十二經之厥

黃帝問:「我想瞭解六經脈氣逆亂時的症狀表現。」岐伯回答:

  • 太陽經氣逆亂:頭部腫脹沈重,雙腳無法行走,甚至突然暈眩跌倒。這是因為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,上行至頭頂入腦,氣逆則頭部症狀明顯;其下行支脈經過膝後與小腿,故影響行走。
  • 陽明經氣逆亂:發狂躁動、奔走呼喊,腹部脹滿無法平臥,面色發紅發熱,出現幻覺胡言亂語。陽明經屬胃,氣血旺盛,氣逆則胃熱上擾心神,導致神志異常;經脈循行面部與腹部,故有面赤腹滿等症。
  • 少陽經氣逆亂:突然耳聾、臉頰腫痛發熱,脅肋疼痛,小腿活動不便。少陽經脈入耳、循臉頰,下繞胸脅,氣逆則相關部位出現症狀。
  • 太陰經氣逆亂:腹部脹滿,大便不暢,食慾差,進食後嘔吐,難以安臥。足太陰經屬脾絡胃,氣逆則脾胃失調,運化失常。
  • 少陰經氣逆亂:口乾、小便赤紅,腹部脹滿伴心窩疼痛。少陰經脈循喉嚨連舌根,氣逆則口乾;其支脈絡心,故有心痛;腎經影響膀胱,故小便異常。
  • 厥陰經氣逆亂:小腹腫痛腹脹,排尿不暢,喜蜷臥屈膝,陰部收縮腫脹,小腿內側發熱。足厥陰經環繞陰器,氣逆則生殖系統症狀明顯;肝主筋,故肢體屈伸不利。

治療原則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;若無明顯虛實,則調理本經氣血。

  • 太陰經氣逆:小腿拘急抽筋,心窩痛牽引腹部,取本經相關穴位治療。
  • 少陰經氣逆:腹部虛脹嘔吐,腹瀉清冷,取本經穴位治療。
  • 厥陰經氣逆:腰背拘攣疼痛,腹部虛脹、小便不通、譫語,取本經穴位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