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8)

1. 三十四、厥逆

)氣因於中,(氣即上文之精氣邪氣也。精氣之原,本於水谷,水穀之化,出於脾胃,故凡病為寒厥,為下氣上爭,為精氣溢下,皆氣因於中也。然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以精氣言,則腎精之化因於胃;以火土言,則土中陽氣根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有所關,故上文云厥起於下,此雲氣因於中,正以明上下相因之義。

)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(陽氣者,即陽明胃氣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故陽虛於中,則不能滲營經絡而手足寒也。)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皆熱者,是為熱厥。)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(酒為熱谷之液,其氣悍而疾,故先充絡脈。絡滿而經虛者,酒能傷陰,陽盛則陰衰也。酒之詳義,見經絡類六及藏象類二十一。)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故酒入於胃,必歸於脾。

濕熱在脾,則脾陰虛,陽獨亢,而胃不和矣。脾胃俱病則精氣竭,故不能營其經絡四肢也。)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(數醉若飽入房者,既傷其脾,復傷其腎,皆陰虛也,故手足為熱。

按:本篇寒熱二厥:一由恃壯以秋冬奪於所用,故陽氣衰而為寒厥;一由數醉若飽入房,故精氣竭而為熱厥。二者皆因於酒色,致傷真元,乃為是病,故本篇首言其所由然,則厥之重輕,於茲可見矣。)

帝曰:厥或令人腹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何也?(暴不知人,猝然昏憒也。)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(陰氣盛於上,則不守於下,故下虛。陰虛於下,則脾腎之氣不化,故腹為脹滿。)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(重,並也。邪氣,氣失常也。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並而上行,並則逆,逆則亂,陽氣亂則神明失守,故暴不知人也。)

白話文:

【三十四、厥逆】

體內之氣源自中焦(此氣指的是前文所述的精氣與邪氣。精氣的根本來自飲食水穀,而水穀的消化吸收則依賴脾胃,因此凡是寒厥、下焦氣逆上衝、精氣外洩等病證,皆因中焦氣機異常所致。然而,飲食水穀的消化在胃,生命的根本在腎。就精氣而言,腎精的生成依靠胃的供養;就火與土的關係而言,土中的陽氣根源於命門之火。陰陽之間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,所以前文提到「厥起於下」,此處則說「氣因於中」,正是為了說明上下之間的相互關聯)。

當陽氣衰弱,無法溫養經絡時,陽氣日漸損耗,陰氣獨存,因此手腳會變得寒冷(這裡的陽氣指的是陽明胃氣。四肢皆需胃氣的滋養,故中焦陽虛時,經絡失於溫煦,手腳便會發寒)。

黃帝問:熱厥是如何形成的?(厥症發作前,若手腳發熱,即為熱厥。)

岐伯回答:酒入胃後,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(酒性溫熱剽悍,故會先充滿絡脈。絡脈滿而經脈虛,是因酒會耗傷陰分,導致陽盛陰衰。關於酒的詳細論述,可參閱《經絡類》第六篇及《藏象類》第二十一篇)。脾負責為胃輸布津液,若陰氣虛弱,陽氣便會趁虛而入,導致胃氣不和;胃不和則精氣耗竭,精氣耗竭則無法滋養四肢(脾主運化胃中津液,故酒入胃後必影響脾。脾中濕熱壅滯,會使脾陰虛而陽獨亢,進而導致胃失和調。脾胃俱病則精氣枯竭,因此不能濡養經絡四肢)。這種情況常見於頻繁醉酒或飽食後行房,導致氣滯於脾無法消散,酒氣與穀氣相互搏結,使體內熱盛而遍及全身,出現內熱與小便赤黃的症狀。酒性剽悍,長期飲酒會使腎氣日漸衰減,陽氣獨亢,因此手腳發熱(頻繁醉酒或飽食後行房,既傷脾又傷腎,二者皆屬陰虛,故手腳發熱)。

(按:本篇所述寒厥與熱厥——寒厥因壯年時於秋冬過度耗損陽氣,導致陽衰而成;熱厥則因醉酒飽食後行房,耗竭精氣所致。二者皆因酒色過度損傷真元而致病,故本篇首闡明其成因,由此可見厥症的輕重關鍵。)

黃帝問:厥症有時會令人腹脹,或突然昏迷,甚至半天至一天後才甦醒,這是為什麼?(「暴不知人」指突然神志昏聵。)

岐伯回答:若陰氣過盛於上焦,則下焦空虛,下虛則脾腎之氣失於運化,故腹脹滿(陰氣盛於上,則不能固守於下,因而下虛。下焦陰虛,脾腎氣化失常,故腹脹)。若陽氣過盛於上焦,則下焦之氣併行上逆,逆亂之氣擾動陽氣,陽氣逆亂則神明失守,因此突然昏迷(「重」意為併行,「邪氣」指異常之氣。陽氣盛於上,迫使下焦之氣上逆,逆則亂,陽氣亂則心神失守,故突然昏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