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7)
十五卷 (17)
1. 三十四、厥逆
(《素問·厥論》)
黃帝問曰:厥之寒熱者何也?(厥者,逆也。氣逆則亂,故忽為眩僕脫絕,是名為厥。愚按:厥證之起於足者,厥發之始也。甚至猝倒暴厥,忽不知人,輕則漸蘇,重則即死,最為急候。後世不能詳察,但以手足寒熱為厥,又有以腳氣為厥者,謬之甚也。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,亦以手足為言,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,實非若《內經》之所謂厥也。觀《大奇論》曰:暴厥者不知與人言。
《調經論》曰: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《繆刺論》曰: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若此者,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?今人多不知厥證,而皆指為中風也。夫中風者,病多經絡之受傷;厥逆者,直因精氣之內奪。
表裡虛實,病情當辨,名義不正,無怪其以風治厥也,醫中之害,莫此為甚。今將風厥二類並列於此,以便觀者之究正。諸篇厥義,詳會通類疾病二十三。)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(凡物之生氣,必自下而升,故陰陽之氣衰於下,則寒厥熱厥由之而生也。
)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(足下,足心也。熱為陽邪而反起於陰分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(足趾之端曰表,三陽之所起也。足下、足心,三陰之所聚也。若陽氣勝則陰氣虛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始。
凡人病陰虛者,所以足心多熱也。)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?(五趾為陽氣之所起,寒為陰邪,反從陽分而上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(裡言內也,亦足下也。
若陰氣勝則陽氣虛,陽不勝陰,故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寒至膝。然其寒也,非從外入,皆由內而生也。故凡病陽虛者,必手足多寒,皆從趾端始。)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先寒者,是為寒厥。)岐伯曰:前陰者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(前陰者,陰器也。宗筋者,眾筋之所聚也。如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沖、任、督、蹺,筋脈皆聚於此,故曰宗筋。此獨言太陰、陽明之合者,重水穀之藏也。
蓋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;又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故特言之,以發明下文之義。)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天人之道皆然也。
)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,(質壯者有所恃,當秋冬陰勝之時,必多情欲之用,以奪腎中之精氣,精虛於下則取足於上,故下氣上爭也。去者太過,生者不及,故不能復也。精溢則氣去,氣去則陽虛,陽虛則陰勝為邪,故寒氣因而上逆矣。
白話文:
三十四、厥逆
黃帝問道:厥症有寒熱之分,這是為什麼?(厥,就是逆行的意思。氣機逆行就會混亂,所以會突然出現頭暈昏倒、虛脫昏厥的症狀,這就叫做厥。我認為:厥症從腳部開始發作,是厥症最初的表現。嚴重的會突然昏倒、暴發厥症,忽然失去知覺,輕微的會慢慢甦醒,嚴重的則會立即死亡,是最危急的症候。後世醫家不能詳細觀察,只把手腳的寒熱當作厥症,甚至有人把腳氣病當作厥症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雖然張仲景將厥症分為寒厥和熱厥,但也是以手腳的症狀來區分,那是為了辨別傷寒的寒熱,實際上並不是《內經》所說的厥症。看看《大奇論》說:暴厥的人無法與人交談。
《調經論》說:血與氣一起上衝,就會導致大厥,厥症發作會突然死亡,如果氣能回返就能活,不能回返就會死。《繆刺論》說:手足少陰、太陰和足陽明五條經絡的氣血都衰竭,會讓人全身脈象沈重而失去知覺,狀態像屍體一樣,有人稱之為屍厥。像這樣的症狀,難道僅僅是手腳寒熱或腳氣病可以解釋的嗎?現在很多人不瞭解厥症,都把它當作中風。中風通常是經絡受傷所致;而厥逆則是因為精氣內在的耗損。
表裡虛實的病情應當辨別清楚,名義不正,難怪會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厥症,醫術中的危害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現在將風症和厥症兩類並列在此,以便讀者研究辨正。其他篇章關於厥症的論述,詳見會通類疾病二十三。)岐伯回答說:陽氣在下部衰弱就會產生寒厥,陰氣在下部衰弱就會產生熱厥。(萬物的生氣都是從下往上升發的,所以陰陽之氣在下部衰弱,寒厥和熱厥就會由此而生。)
黃帝問:熱厥的熱症為什麼必定從腳底開始?(腳底,就是腳心。熱是陽邪,卻反而從陰分開始,所以問這個問題。)岐伯說:陽氣從腳的五趾外側開始,陰脈則集中在腳下並匯聚於腳心,所以陽氣過盛時腳底就會發熱。(腳趾的末端稱為「表」,是三陽經的起始處。腳底、腳心是三陰經匯聚的地方。如果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虛弱,陽氣乘虛佔據陰位,所以熱厥必定從腳底開始。凡是陰虛的人,腳心多半會發熱。)
黃帝問:寒厥的寒症為什麼必定從五趾向上蔓延到膝蓋?(五趾是陽氣的起始處,寒是陰邪,卻反而從陽分向上蔓延,所以問這個問題。)岐伯說:陰氣從五趾內側開始,聚集在膝蓋下方並匯聚於膝蓋上方,所以陰氣過盛時,寒氣會從五趾蔓延到膝蓋以上,這種寒氣不是從外部侵入,而是從內部產生的。(「裡」指的是內側,也就是腳底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虛弱,陽氣無法勝過陰氣,所以寒厥必定從五趾開始,向上蔓延到膝蓋。然而這種寒氣並非從外部侵入,而是從內部產生的。所以凡是陽虛的人,手腳多半會發冷,而且都是從腳趾末端開始。)
黃帝問:寒厥是因為什麼過失而產生的?(厥症即將發作時,手腳先發冷的,就是寒厥。)岐伯說:前陰是宗筋匯聚的地方,也是太陰和陽明經相合之處。(前陰指的是外生殖器。宗筋是眾多筋脈匯聚的地方。例如足三陰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的筋脈都匯聚於此,所以稱為宗筋。這裡特別提到太陰和陽明經的相合,是強調水穀精微的儲藏。因為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,主導滋潤宗筋;此外,陰陽之氣總匯於宗筋,交會於氣街,而陽明經是主導,所以特別提到這一點,以闡明下文的意義。)春夏時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時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這是自然和人體的共同規律。)
這個人體質強壯,卻在秋冬時過度耗損精氣,下部的氣向上爭奪卻無法恢復,精氣外洩,邪氣因此乘虛而上。(體質強壯的人有所倚仗,在秋冬陰氣旺盛的時候,往往會縱慾過度,耗損腎中的精氣,精氣在下部虧虛就會從上部索取,所以下部的氣向上爭奪。消耗過多,生成不足,所以無法恢復。精氣外洩則氣隨之流失,氣流失則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則陰氣勝過而成為邪氣,所以寒氣因此上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