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6)

1. 三十二、酒風

(《素問·病能論》)

帝曰:有病身熱解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風。(此即前《風論》中所謂漏風也。酒性本熱,過飲而病,故令身熱。濕熱傷於筋,故解惰。濕熱蒸於膚腠,故汗出如浴。汗多則衛虛,故惡風。衛虛則氣泄,故少氣。因酒得風而病,故曰酒風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
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滲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氣溫,能補中燥濕止汗。麋銜即薇銜,一名無心草,南人呼為吳風草,味苦平,微寒,主治風濕。十分者,倍之也。五分者,減半也。合以三指撮,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,飯後藥先,故曰後飯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二、酒風

黃帝問:「有一種病,症狀是身體發熱、四肢無力懶散,汗出得像洗澡一樣多,怕風且氣短,這是什麼病?」岐伯回答:「這病名叫酒風。」(這就是之前《風論》中所說的「漏風」。酒性本熱,過量飲酒而致病,所以導致身體發熱。濕熱損傷筋脈,因此四肢無力。濕熱蒸發於皮膚腠理,所以汗出如浴。汗出過多則衛氣虛弱,因此怕風。衛氣虛弱則氣外洩,所以氣短。因飲酒後受風而生病,故稱「酒風」。)
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用澤瀉、白朮各十分,麋銜五分,混合後取三指撮的量煎服,於飯後服用。」

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滲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性溫,能補中焦、燥濕止汗。麋銜又名薇銜,也叫無心草,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,味苦平,性微寒,主治風濕。「十分」是指加倍的量,「五分」是指減半的量。「三指撮」是用三指捏取藥材,以此估算分量來煎藥。藥在飯後服用,故稱「後飯」。)

2. 三十三、賊風鬼神

(《靈樞·賊風篇》全)

黃帝曰: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,令人病焉;今有其不離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,卒然病者,非不離賊風邪氣,其故何也?(賊者,傷害之名。凡四時不正之氣,皆謂之賊風邪氣。詳運氣類三十六。室穴者,古人多穴居也。

非不離賊風邪氣,言雖避風邪而亦有病者何也?)岐伯曰: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,若有所墮墜,惡血在內而不去,卒然喜怒不節,飲食不適,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不通。(嘗有所傷,謂故有所傷也。或傷於濕氣,留藏於分肉血脈之間;或有所墮墜,惡血留而不去;或卒然喜怒不節,則氣有所逆;或飲食不適其宜,則內有所傷;或寒溫不時,致腠理閉而衛氣不通。凡此五者,皆如下文之所謂故邪也。

)其開而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寒痹。(其開者,謂冒露於風寒也。故邪在前,風寒繼之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為寒痹。《痹論》曰:寒氣勝者為痛痹也。)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遇賊風邪氣,必有因加而發焉(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,雖非賊風邪氣,亦為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者,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,新故合邪,故病發矣。

)黃帝曰:今夫子之所言者,皆病人所自知也;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、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(鬼神之事,蓋自古惑之矣,故帝特以為問,在欲發明其義以示人也。怵,出、恤二音。毋,無同。)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內亂,雨氣相摶。

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(故邪者,言其先有病邪,如上文之濕氣墮墜喜怒寒溫之類,留而未發之謂也。惡者,惡其所憎也。慕者,慕其所好也。故邪未發而新邪復觸之,則五志為邪所憑,血氣因而內亂,邪正先後,兩氣相摶,而邪妄之病生矣。但病所從來者,其機甚微,有非聞見可及,故人以鬼神為疑。

不知跡似鬼神,而實非鬼神之所為也。)黃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(祝者,巫咒之屬,即祝由也。勝者,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勝之者;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,而後以勝法勝之,則可移精變氣,祛其邪矣。病有藥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

然則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機在勝之而已。鬼神祝由詳按,在論治類十六,當與此並觀。祝,咒同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三、賊風鬼神

黃帝問:「您說外來的邪風邪氣會傷害人體,使人患病;但有些人明明沒有離開遮蔽的環境,也沒有外出到洞穴之外,卻突然生病,這並非因為接觸了邪風邪氣,是什麼原因呢?」(「賊」是傷害的意思,凡是四季不正之氣,都稱為賊風邪氣。古人多居住於洞穴中。)

岐伯回答:「這些人都曾受過濕氣侵襲,濕氣潛藏在血脈與肌肉之間,長期滯留不去;或者曾經跌倒墜落,體內瘀血未散;又或者突然情緒失控、飲食不當、寒熱失調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不通。(這些都是舊有的病邪。)若此時再受風寒,血氣便會凝滯,與舊邪結合,形成寒痹。(寒痹的特徵是疼痛。)也有人因發熱出汗後受風,即使未遇邪風邪氣,也會因新舊病邪相合而發病。」

黃帝又問:「您說的這些情況,病人自己都能察覺;但有些人既未受外邪,也沒有驚恐憂慮等情緒波動,卻突然生病,難道是鬼神作祟嗎?」

岐伯解釋:「這同樣是體內潛伏的舊邪未發,加上情緒上的憎惡或渴望,導致血氣內亂,新舊邪氣相互搏擊。由於病邪的來源細微,難以察覺,因此看似鬼神所為,其實並非如此。」

黃帝追問:「那為何有些病症通過祝由(巫咒)就能治癒?」

岐伯回答:「古代的巫師懂得各種疾病的克制之道,能先找出病因,再以相應的方法化解。祝由的本質不在咒語本身,而在於『以勝制勝』的原理。有些疾病非藥物能治,唯有巫師能透過這種方式祛除病邪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