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4)

1. 三十一、腎風風水

凡如上文者,皆虛不當刺之病,可見誤刺之害為不小也。)帝曰:善。

帝曰:有病痝然如有水狀,切其脈大緊,身無痛者,形不瘦,不能食,食少,名為何病?(《素問·奇病論》。)如有水狀,謂其痝然浮腫,似水而實非水也。脈大者、陰虛也。脈緊者,寒氣也。身無痛形不瘦者,邪氣在臟不在表也。風挾腎邪,反傷脾胃,故不能食。)岐伯曰:病生在腎,名為腎風。

(病生在腎,名為腎風,其非外感之風可知,然則五風有由內生者,皆此義也,所以風有內外之分,不可不辨。愚按:風之為病,最多誤治者,在不明其表裡耳。蓋外風者,八方之所中也;內風者,五臟之本病也。八風自外而入,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等證,此因於外者,顯然有可察也;五風由內而病,則絕無外證,而忽病如風,其由內傷可知也。

然既非外感,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,諸風掉眩皆屬於肝,何也?蓋肝為東方之臟,其藏血,其主風,血病則無以養筋,筋病則掉眩強直之類,諸變百出,此皆肝木之化,故云皆屬於風。謂之屬者,以五氣各有所主,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之類,其義同也。蓋有所中者謂之中,外感也;無所中者謂之屬,內傷也。

故王安道有真中類中之辨,所當察也。後世不明此義,不惟以類風者認為真風,而且以內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,誤亦甚矣。夫外感者,邪襲肌表,故多陽實;內傷者,由於酒色勞倦,七情口腹,致傷臟氣,故由陰虛。

凡臟氣受傷,脾敗者病在肢體,或多痰飲;腎病者,或在骨髓,或在二陰;心病者,或在血脈,或在神志;肺病者,或在營衛,或在聲音;肝病者,或在筋爪,或在脅肋,此五臟之類風,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。惟東垣獨得其義曰:有中風者,卒然昏憒,不省人事,此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

人年逾四旬,氣衰者,多有此疾。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,故多犯之,豈非陰虛之病乎?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,根本衰則人必病,根本敗則人必危矣。所謂根本者,即真陰也。人知陰虛惟一,而不知陰虛有二。如陰中之水虛,則病在精血;陰中之火虛,則病在神氣。蓋陽衰則氣去,故神志為之昏亂,非火虛乎?陰虧則形壞,故肢體為之廢弛,非水虛乎?今以神離形壞之證,乃不求水火之源,而猶以風治,鮮不危矣。試以天道言之,其象亦然。

凡旱則多燥,燥則多風,是風木之化從乎燥,燥即陰虛之候也。故凡治類風者,專宜培補真陰,以救根本,使陰氣復則風燥自除矣。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證,氣虛則虛也。內傷者非曰必無實證,有滯則實也。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,治實者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,此於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,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。

白話文:

三十一、腎風風水

凡是像上文所述的情況,都是虛證不適合用針刺治療的疾病,由此可見誤刺的危害相當大。黃帝說:明白了。

黃帝問:有一種病,患者看起來像是有水腫,觸摸脈象呈現大而緊,身體不疼痛,體型也不消瘦,但食慾不振、吃得很少,這叫什麼病?(出自《素問·奇病論》)。看起來像水腫,是指患者浮腫的樣子類似水腫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水腫。脈象大代表陰虛,脈象緊則表示寒氣。身體不痛且體型不消瘦,說明邪氣在臟腑而不在體表。風邪挾帶腎臟的病邪,反而損傷脾胃,因此食慾不佳。岐伯回答:這種病根源在腎,稱為「腎風」。

病發於腎,稱為腎風,可知此風並非外感,而是內生,因此五種風證中有些是源於內臟的病變,這就是風有內外之別的原因,不可不分辨清楚。我認為,風證在治療上最易出錯的地方,在於無法辨別表裡。外風是由八方外邪侵入所致;內風則屬於五臟本身的病變。外來的八方風邪侵入人體時,必定先有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這些由外感引起的病徵很容易辨識;而內生的五風發病時,完全沒有外感症狀,卻突然出現類似風證的表現,可知是內傷所致。

既然不是外感風邪,但《內經》卻說「諸暴強直皆屬於風」「諸風掉眩皆屬於肝」,這是為何?因為肝屬東方,藏血、主風,若血不足則無法滋養筋脈,筋脈異常就會導致抽搐、眩暈、強直等各種變化,這些都是肝木功能失常的表現,因此說「皆屬於風」。所謂「屬」,是指五氣各有所主,如同「諸濕腫滿皆屬於脾」一樣。受外邪直接侵襲的稱為「中」,即外感;無外邪而因內傷引發的稱為「屬」,即內傷。

因此,王安道(明代醫家)曾分辨「真中風」與「類中風」,必須仔細辨別。後世醫家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僅將類風證誤認為真風證,甚至把內傷導致的突然昏厥等症狀也當成風證來治,錯誤相當嚴重。外感風邪是由外部病邪侵襲肌表,多表現為陽實;內傷則是由於酒色、勞倦、七情、飲食不節等因素損傷臟腑之氣,所以多由陰虛而起。

凡是臟氣受損,脾虛者病症多在肢體,或表現為痰飲;腎虛者病變可能在骨髓或二陰(前後陰);心虛者表現為血脈或神志異常;肺虛者影響營衛或聲音;肝虛者問題多在筋爪或脅肋,這些五臟相關的類風證,無一不是因陰虛所致。唯獨李東垣(金元四大家之一)理解此理,他指出:有一種中風患者,突然昏迷、不省人事,這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自身的本氣病變。

年過四十的中老年人,因元氣衰弱,多有此病。四十歲後陰氣自然衰減,因此容易發病,這豈不是陰虛的病症嗎?人的生命根基在於真陰,陰陽平衡則健康,陰陽失衡則病危。所謂「根本」,即真陰。許多人只知陰虛一種,卻不曉得陰虛有兩種:陰中之水虛時,病變在精血;陰中之火虛時,病變在神氣。陽氣衰弱則精神散亂,這不是火虛嗎?陰液虧損則形體衰敗,導致肢體癱軟無力,這不是水虛嗎?如今對神志昏亂、形體廢弛的病症,不去探究水火失調的本源,反而當作風證治療,怎能不危險?

試以自然現象比喻:乾旱時空氣燥熱,燥熱易生風,因此風木之氣源自燥,燥本身就是陰虛的表現。所以治療類風證時,應著重滋補真陰以救根本,陰氣恢復則風燥自消。當然,外感病未必全無虛證,氣虛就是虛證;內傷病也未必毫無實證,若有氣滯痰阻就是實證。治虛證需分辨陰陽而直接補益,治實證則須觀察是因痰還是氣滯而暫用疏通之法。在內傷外感與虛實攻補之間,必須仔細辨別輕重緩急以調整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