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2)
十五卷 (12)
1. 二十九、風傳五臟
)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,(喜則氣下,故傷心。心傷而大虛,則腎氣乘之,水勝火也。)怒則肝氣乘矣,(怒則氣逆於肝而乘於脾,木勝土也。)悲則肺氣乘矣,(悲則氣並於肺而乘於肝,金勝木也。)恐則脾氣乘矣,(恐傷腎而腎氣虛,則脾氣乘之,土勝水也。)憂則心氣乘矣,(憂傷肺則心氣乘之,火勝金也。
)此其道也。(或以有餘而乘彼,或以不足而被乘,皆乘所不勝,此不次之道也。)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,及其傳化,傳乘之名也。(臟惟五,而五臟之傳,又能各兼五臟,則有二十五變。傳者以此傳彼,乘者以強凌弱,故有曰傳曰乘之異名耳。本篇與藏象類二十四章同出一論,所當並考。
)
白話文:
二十九、風傳五臟
人若過度歡喜導致心氣極度虛弱,腎氣便會乘虛而入。(因歡喜會使氣下沈,故傷心。心氣受損而極虛時,腎氣便趁機侵犯,此為水克火之理。)
憤怒時,肝氣會侵犯脾氣。(憤怒使氣逆行於肝,進而壓制脾氣,此為木克土之理。)
悲傷時,肺氣會侵犯肝氣。(悲傷使氣聚於肺,進而壓制肝氣,此為金克木之理。)
恐懼時,脾氣會侵犯腎氣。(恐懼損傷腎氣致腎虛,脾氣便趁機侵犯,此為土克水之理。)
憂慮時,心氣會侵犯肺氣。(憂慮傷肺,心氣便乘虛侵入,此為火克金之理。)
此即五臟相傳的規律。(或因其氣過盛而侵犯他臟,或因其氣不足而被侵犯,皆是「克己所不勝」的現象,此為不按常序的變化。)
因此,疾病有五臟之分,五臟又各生五種變化,共計二十五種演變。所謂「傳變」與「乘虛」,皆指病勢轉移的名稱。(五臟雖僅五者,但五臟間的相互影響可各自涵蓋其他五臟,故有二十五種變化。「傳」指由此臟傳至彼臟,「乘」指以強欺弱,因而有「傳」與「乘」的不同稱呼。)
(此段論述與《藏象類》第二十四章同源,可相互參照。)
2. 三十、風厥勞風
(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)
帝曰:有病身熱汗出煩滿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(不為汗解,謂汗後熱煩不散也。)岐伯曰:汗出而身熱者風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,少陰與其為表裡也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(風為陽邪,故汗雖出而身仍熱也。
巨陽主氣,氣言表也。表病則里應,故少陰得熱,則陰分之氣亦從陽而上逆,逆則厥矣,故名風厥。按:風厥之義不一,如本篇者,言太陽少陰病也。其在《陰陽別論》者,云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,言胃與肝也。詳本類前六。在《五變篇》者,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,肉不堅,腠理疏也。
詳本類後七十六。俱當參辨其義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(陽邪盛者陰必虛,故當瀉太陽之熱,補少陰之氣,合表裡而刺之也。飲之服湯,即《脈度篇》所謂虛者飲藥以補之之意。)
帝曰:勞風為病何如?岐伯曰:勞風法在肺下,(勞風者,因勞傷風也。肺下者,在內則胸膈之間,在外則四椎五椎之間也。風受於外則病應於內,凡人之因於勞者必氣喘,此勞能動肺可知。按:王氏曰:勞,謂腎勞也。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,故腎勞風生,上居肺下也。
此固一說,第勞之為病,所涉者多,恐不止於腎經耳。)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(邪在肺下,則為喘逆,故令人強上不能俛首。風熱上壅,則畏風羞明,故令人冥目而視。)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勞風之病。(風熱傷陰,則津液稠濁,故唾出若涕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傷,故惡風振寒。
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救俛仰。(風之微甚,證在俛仰之間也,故當先救之。然救此者必先溫肺,溫肺則風散,風散則俛仰安矣。若溫散不愈,郁久成熱,然後可以清解。溫清失宜,病必延甚。俛,俯同。)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(風邪之病肺者,必由足太陽膀胱經風門、肺俞等穴,內入於藏。太陽者水之府,三陽之表也,故當引精上行,則風從咳散。
若巨陽氣盛,引精速者,應在三日。中年精衰者,應在五日。衰年不精者,應在七日。當咳出青黃痰涕而愈如下文者,是即引精之謂。)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若鼻中出,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也。(咳涕不出者,即今人所謂乾咳嗽也,甚至金水虧竭,虛勞之候,故死。
王氏曰:平調咳者,從咽而上出於口。暴卒咳者,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。夫如是者,皆腎氣勞竭,肺氣內虛,陽氣奔迫之所為,故不出則傷肺而死也。按王氏所謂蓄門者,義出《營氣篇》,詳經絡類二十四。)
白話文:
三十、風厥勞風
黃帝問:有一種病,患者身體發熱、出汗、心煩胸悶,即使出汗後煩悶仍未緩解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出汗後身體仍發熱,是風邪所致;出汗後煩悶不消,則是氣逆所致,這種病稱為「風厥」。
黃帝說:請詳細說明。岐伯解釋:太陽經主司人體之表,因此最先受邪。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,若太陽受熱邪,少陰之氣會隨之上逆,氣逆則形成「風厥」。(風為陽邪,故雖出汗仍身熱。太陽主表,表病則裡應,少陰受熱後,陰分之氣隨陽上逆,逆則成厥,故名風厥。)
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說:應同時針刺表裡兩經(瀉太陽之熱,補少陰之虛),並配合內服湯藥調理。
黃帝問:「勞風」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勞風是因勞累傷風,病位在肺下(內在胸膈之間,外在脊椎第四、五椎附近)。其症狀包括:
- 頭部僵硬、畏光視物模糊(因邪在肺下,氣逆不降,故頭難俯;風熱上擾,故畏光)。
- 咳吐黏稠如涕的痰液,怕風且寒顫(風熱傷陰,津液稠濁;肺主皮毛,衛氣受損,故惡風發冷)。
黃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說:關鍵在緩解俯仰困難(需先溫肺散風,風散則俯仰自如;若久鬱化熱,再清解。誤治則病情加重)。
- 青壯年精氣充足者,三日可癒;
- 中年人精氣稍衰者,五日可癒;
- 年老體弱者,七日可癒。
(因邪由太陽經侵入肺,需引精氣上行驅邪,體質不同則恢復時間各異。)
若咳出青黃色膿痰(狀如彈丸),從口鼻排出則癒;若痰咳不出,會傷肺致死(即「乾咳」,屬肺腎虧虛的危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