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0)

1. 二十八、風證

(氣並於肺則悲,肝病而肺氣乘之,故善悲。色微蒼,肝之色也。足厥陰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,故嗌乾也。善怒,肝之志也。肝為陰中之陽,其脈環陰器,強則好色,病則妒陰,故時憎女子也。肝氣通於目,故診在目下,色當青也。嗌音益。憎音曾。)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墮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

(身體怠惰、四肢不用者,脾主肌肉四肢也。色薄微黃,土之色也。不嗜食,脾病不能化也。鼻為面王,主應脾胃,故色診當見於鼻上。嗜音示。)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面痝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(痝然,浮慘貌。風邪入腎,則挾水氣上升,故面為浮腫。

腎脈貫脊屬腎,故令脊痛不能正立。炲,煙炲也。隱曲,陰道也。腎主水,故色黑如炲。腎開竅於二陰,故為隱曲不利。肌肉本主於脾,今其風水合邪,反侮乎土,故診在肌上,色當黑也。又腎風風水義,見後三十一。痝音芒。炲音臺。)胃風之狀,頸多汗惡風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診形瘦而腹大。(胃脈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入缺盆,故胃風之狀,頸必多汗惡風。

胃主受納水穀,而風邪居之,故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胃脈循腹裡,故善滿。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,故為䐜脹。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,故為泄瀉。胃者肉其應,胃病故形瘦。腹者胃所居,邪實故腹大。此下當詳明六腑之病,而止言胃風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,即如《本輸篇》所謂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之意,胃病則腑在其中矣。)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日則病少愈。

(首為諸陽之會,因沐中風,則頭面之皮腠疏,故多汗惡風。凡患首風者,止作無時,故凡於風氣將發,必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,以陽邪居於陽分,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,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。內,謂房室之內。不可出者,畏風寒也。)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喘息惡風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(漏風之病,因於飲酒中風也。

風邪挾酒,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。陽勝則身熱惡寒,故不可以單衣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食則汗出。甚則陽浮於上,故喘息。汗出不止,故衣濡。陽盛陰虛,津亡於內,所以口乾善渴,身不能勞也。能,耐同。)泄風之狀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漬,其風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

(泄風者,表不固也。上漬者,身半以上,汗多如漬也。口中乾,津液涸也。液涸則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汗多則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漬,曾四切。)帝曰:善。

白話文:

二十八、風證

肝風的症狀:容易悲傷(因肝病導致肺氣影響,所以情緒憂鬱)。面色略顯青蒼(青色是肝的本色)。足厥陰肝經經過喉嚨後方,向上進入咽部,所以喉嚨乾燥。容易發怒(憤怒是肝的情志表現)。肝屬於陰中的陽臟,其經脈環繞生殖器,肝氣旺盛時性慾強,但生病時陰氣失調,因此會厭惡女性。肝氣通達於眼睛,所以診斷時可觀察眼睛下方的色澤,應呈現青色。

脾風的症狀:多汗、怕風、身體倦怠、四肢懶得活動、面色淡黃、胃口差。診斷時觀察鼻部,色澤會偏黃(因鼻主脾胃,脾病影響消化功能)。

腎風的症狀:多汗、怕風、面部浮腫、背部疼痛無法直立、面色灰黑如煙灰、生殖功能障礙。診斷時觀察肌肉部位,色澤會偏黑(因腎主水,水氣與風邪結合,影響脾胃,導致肌肉色澤異常)。

胃風的症狀:頸部多汗、怕風、飲食難以下嚥、胸膈阻塞、腹部容易脹滿(穿少衣服會腹脹,吃生冷食物會腹瀉)。胃病患者體形消瘦但腹部脹大(因胃脈經過頸部,病變時影響消化,導致營養不良與腹脹)。

首風的症狀:頭面部多汗、怕風,在颳風前一天頭痛加劇,甚至無法外出或進入室內,等到風勢來襲當天,症狀反而減輕(因頭部陽氣聚集,風邪入侵後頭皮疏鬆,遇風前陽氣先受影響)。

漏風的症狀:大量出汗,無法穿單薄衣物,進食時出汗更明顯,嚴重時全身汗出、喘息、怕風,衣服常濕透,口乾且容易口渴,無法勞累(因酒後受風,陽氣外散所致)。

洩風的症狀:汗多浸濕衣物,口乾,上半身汗如雨下,無法勞動,全身疼痛且怕冷(因表氣虛弱,津液流失,陽氣不足導致)。

黃帝說:講得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