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8)
十五卷 (8)
1. 二十七、八風五風四時之病
故《熱論篇》曰: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也。以上二節,一言冬宜閉藏,一言夏宜疏泄。冬不藏精則病溫,夏不汗泄則病瘧。陰陽啟閉,時氣宜然。此舉冬夏言,則春秋在其中矣。凡四時之氣,順之則安,逆之則病,是即平人之脈法。脈法者,言經脈受邪之由然也。)
白話文:
二十七、八風五風四時之病
《熱論篇》中提到:暑氣應隨汗液排出,不可刻意阻止汗出。以上兩段論述,一是說冬季應注重閉藏精氣,二是說夏季應讓汗液通暢疏洩。冬季若不藏養精氣,容易生溫病;夏季若不排汗疏洩,則易患瘧疾。陰陽之氣的開闔收放,需順應時節的變化。這裡以冬夏為例,春秋的道理也包含其中。
四季氣候的變化,順應則身體安康,違逆則易生疾病,這正是健康之人的脈象規律。所謂脈法,就是探討經脈如何受邪氣影響的緣由。
2. 二十八、風證
(《素問·風論》全)
黃帝問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,其病各異,其名不同,或內至五臟六腑,不知其解,願聞其說。(風之傷人,若惟一證;及其為變,則或寒或熱,或表或里,或在臟腑,或在經絡,無所不至。蓋風雖陽邪,氣則寒肅,是風之與寒本為同類,但有陰陽之辨耳。
《歲露篇》曰:四時八風之中人也,故有寒暑,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,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。所以病變若此。後人不究其本,而多立風證名目,失其梗概,致資學者之疑。凡欲辨風者,但當詳察此下諸篇之義。癘,癩同,又音利。)岐伯對曰: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
(風寒襲於膚腠,則玄府閉封,故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此外感之始也。)風者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;(風性動,故善行數變。風本陽邪,陽主疏泄,故令腠理開,開則衛氣不固,故灑然而寒。若寒勝則腠理閉,閉則陽氣內壅,故煩熱而悶。數音朔。)其寒也則衰食飲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,名曰寒熱。
(寒邪傷陽,則胃氣不化,故衰少食飲。熱邪傷陰,則津液枯涸,故消瘦肌肉。寒熱交作則振寒,故為怢慄不食。此上三節,皆以明風為寒熱也。怢音秩。)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,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,則為熱中而目黃;人瘦則外泄而寒,則為寒中而泣出。
(風氣客於陽明,則內入於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行繫於目系,人肥則腠理致密,邪不得泄,留為熱中,故目黃。人瘦則肌肉疏淺,風寒犯之,陽氣易泄,泄則寒中而泣出。此明風氣之變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也。眥音漬。)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俞,散於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,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(風由太陽經入者,自背而下,凡五臟六腑之俞皆附焉,故邪必行諸脈俞而散於分肉也。
分肉者,衛氣之所行也。衛氣晝行於陽,自足太陽始,風與衛氣相搏,俱行於分肉之間,故氣道澀而不利。不利則風邪摶聚,故肌肉腫如憤䐜而為瘡瘍。或衛氣不行則體有不仁,故凡於痛癢寒熱,皆有所弗知也。此節帝無所問而伯言之,所以發其詳耳。下節有同然者類此。䐜,昌真切。
瘍音陽。)癘者,有榮氣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,風寒客於脈而不去,名曰癘風,或名曰寒熱。(風寒客於血脈,久留不去,則榮氣化熱,皮膚胕潰,氣血不清,敗壞為癘。故《脈要精微論》曰,脈風成為癘也。胕,腐同。潰音會。)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,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,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,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,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。(春與甲乙皆木也,故傷於肝。
白話文:
二十八、風證
黃帝問道:「風邪侵襲人體,有時表現為寒熱,有時為熱中,有時為寒中,有時為癘風,有時為偏枯,有時單純為風病,症狀各不相同,名稱也不一樣,甚至可能深入五臟六腑,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希望聽您解釋。」
岐伯回答:「風邪潛藏在皮膚之間,向內無法疏通,向外無法發散。風的特性是流動多變,當腠理開張時,人會感到寒冷;腠理閉塞時,則會發熱煩悶。若風寒影響,會導致食慾減退;若風熱影響,則會消耗肌肉,使人顫抖而不能進食,這種情況稱為『寒熱』。」
「風邪從陽明經進入胃,沿經脈上行至眼內角。若患者肥胖,風邪無法外洩,會形成『熱中』而眼白發黃;若患者消瘦,風邪外洩而寒,則形成『寒中』而流淚。」
「風邪從太陽經侵入,運行於各經脈的腧穴,散佈在肌肉間,與衛氣相互乾擾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使肌肉腫脹潰瘍;若衛氣凝滯不行,則會使肌肉麻木不仁。」
「癘風是因營氣熱腐,氣血不清,導致鼻樑損壞、面色衰敗、皮膚潰爛。風寒長期滯留血脈而不散,稱為『癘風』,或稱『寒熱』。」
「春季或甲乙日受風邪,稱為『肝風』;夏季或丙丁日受風邪,稱為『心風』;季夏或戊己日受邪,稱為『脾風』;秋季或庚辛日受邪,稱為『肺風』;冬季或壬癸日受邪,稱為『腎風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