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7)

1. 二十七、八風五風四時之病

(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)

黃帝問曰: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,何謂?(經,經脈也。八風,八方之風也,出《九宮八風篇》。五風,五臟之風也,出《風論》。)岐伯對曰: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(八風不得其正,則發為邪氣,其中於人,則入為五經之風,特以所傷之異,故名亦異耳。

風自外入,則循經而觸於五臟,故發病也。)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四時之勝也。(春木,夏火,長夏土,秋金,冬水,五時五氣,互有克勝。所勝為邪,則不勝者受之。天之運氣,人之藏氣,無不皆然。此節義與《六節藏象論》同,詳運氣類二。

)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。(上文言四時之勝者能為病,此下言邪氣隨時之為病也。東風生於春,木氣也,故病在肝。春氣發榮於上,故俞應於頸項。)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。(火氣應於心。心脈循胸出脅,而南方之氣主於前,故俞在胸脅。)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。

(金之氣也,故病在肺。肺居上焦,附近肩背,故俞應焉。)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。(水之氣也,故病在腎。腰為腎之府,與股接近,故俞應焉。)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。(脊居體中,故應土也。)故春氣者病在頭,(陽氣上升也。)夏氣者病在藏,(在藏言心,心通夏氣,為諸藏之主也。

)秋氣者病在肩背,(肺之應也。)冬氣者病在四肢。(上文北方言在腰股,此言在四肢者,蓋腰股屬陰,四肢氣薄,皆易於受寒者也。)故春善病鼽衄,(風邪在頭也。鼽音求。衄,女六切。)仲夏善病胸脅,(胸脅近心也。)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(風寒犯脾也。)秋善病風瘧,(暑汗不出,風寒襲於膚腠也。

)冬善病痹厥。(寒邪在四肢也。)故冬不按蹺,春不鼽衄,(按蹺,謂按摩肢節以行導引也。三冬元氣伏藏在陰,當伏藏之時而擾動筋骨,則精氣泄越,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。故冬宜養藏,則春時陽氣雖升,陰精自固,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?按蹺且不可,則冒寒妄勞益可知矣。蹺音喬,又極虐切。

)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脅,長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。(此節五句亦皆由冬不按蹺所致,蓋水王則生春木,木王則生夏火,火王則生長夏土,土王則生秋金,金王則生冬水,故可免四時之病。飧音孫。)夫精者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

(人身之精,真陰也,為元氣之本。精耗則陰虛,陰虛則陽邪易犯,故善病溫。此正謂冬不按蹺則精氣伏藏,陽不妄升則春無溫病,又何慮乎鼽衄頸項等病?)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此平人脈法也。(夏月伏暑而汗不出,則暑邪內蓄,以至秋涼悽切之時,寒熱相爭,乃病風瘧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七、八風五風四時之病

黃帝問道:「自然界有八風,人體經脈有五風,這是什麼意思?」岐伯回答:「八風若不正,會形成邪氣,侵入經脈成為五風,進而影響五臟,引發疾病。」

所謂「四時相剋」的規律是:春季(木)剋長夏(土),長夏(土)剋冬季(水),冬季(水)剋夏季(火),夏季(火)剋秋季(金),秋季(金)剋春季(木)。這是五行在四季中的相互制約關係。

  • 東風生於春季,易傷肝,對應的穴位在頸項。
  • 南風生於夏季,易傷心,對應的穴位在胸脅。
  • 西風生於秋季,易傷肺,對應的穴位在肩背。
  • 北風生於冬季,易傷腎,對應的穴位在腰股。
  • 中央屬土,易傷脾,對應的穴位在脊背。

因此:

  • 春季病多發於頭部(陽氣上升)。
  • 夏季病多發於心臟(心主夏氣)。
  • 秋季病多發於肩背(肺的對應部位)。
  • 冬季病多發於四肢(寒邪易侵)。

季節常見病症:

  • 春季易流鼻血(風邪在頭)。
  • 仲夏易胸脅不適(近心部位)。
  • 長夏易腹瀉、內寒(風寒傷脾)。
  • 秋季易患風瘧(暑邪未散,風寒入侵)。
  • 冬季易四肢麻痺厥冷(寒邪凝滯)。

養生關鍵:

  • 冬季避免過度按摩導引,以免擾動元氣,春夏才不易生病。
  • 精氣是身體根本,冬季保養精氣,春季就不易患溫病。
  • 夏季若不出汗,暑邪內積,秋季易發風瘧。

此為健康人的脈象與養生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