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6)
十五卷 (6)
1. 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又若思本屬脾,而此曰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蓋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,所以心脾皆病于思也。又若憂本屬肺,而有曰心之變動為憂者,有曰心小則易傷以憂者,蓋憂則神傷,故傷心也。有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者,肝勝而侮脾也。有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者,脾主中氣,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,故鬱而為憂。
是心肺肝脾四臟,皆能病於憂也。又若恐本屬腎,而有曰恐懼則傷心者,神傷則恐也。有曰血不足則恐,有曰肝虛則恐者,以肝為將軍之官,肝氣不足,則怯而恐也。有曰恐則脾氣乘矣,以腎虛而脾勝之也。有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者,以陽明土勝,亦傷腎也。是心腎肝脾胃五臟皆主於恐而恐則氣下也。
五志互病之辨,既詳如上。此外尚有病悲者,如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悲傷於肝也。有曰精氣並於肺則悲,有曰悲則肺氣乘矣,亦金氣傷肝也。有曰心虛則悲,有曰神不足則悲,有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者,皆悲傷於心也。此肝肺心三臟皆病於悲而氣為之消也。
有病為驚者,曰東方色青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,以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。有曰陽明所謂甚則厥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肝邪乘胃也。有曰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者,心神散失也。此肝膽胃心四臟皆病於驚而氣為之亂也。有病為畏者,曰精氣並於脾則畏,蓋並於脾則傷於腎,畏由恐而生也。
由此言之,是情志之傷,雖五臟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。故《本神篇》曰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憂愁恐懼則傷心。《口問篇》曰: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。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
故憂動於心則肺應,思動於心則脾應,怒動於心則肝應,恐動於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婉然從物而不爭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臟俱安,邪亦安從奈我哉?)
白話文:
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思考本應歸屬於脾臟,但這裡提到「思」是指心中有所牽掛,精神有所歸屬,導致正氣停滯而無法運行,因此氣機鬱結。原因是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暢則影響子臟,所以心和脾都會因過度思考而受損。
憂愁本應歸屬肺臟,但有說法是心受影響而產生憂慮,也有說心志不足者容易受憂慮傷害,因憂慮會損傷精神,進而傷心。還有說法是精氣聚集於肝而產生憂愁,這是因肝氣過盛而侵犯脾臟。此外,若脾氣長期憂愁不解,則會損傷脾的意志功能,因脾主中氣,中氣受壓制則生機受阻,因而鬱結成憂。
由此可見,心、肺、肝、脾四臟都可能因憂愁而病變。恐懼本應歸屬於腎臟,但有說法指恐懼會傷心,因精神受損而產生恐懼;也有人認為氣血不足會引發恐懼,或肝虛者容易恐懼,因肝為「將軍之官」,肝氣不足則膽怯而畏懼。另有說法指腎虛時脾氣會乘虛而入,或胃氣上逆、呃逆而引發恐懼,這是因陽明土氣過盛而傷腎。總之,心、腎、肝、脾、胃五臟都可能因恐懼而受影響,且恐懼會使氣機下陷。
關於五志互相影響的機理已如上述。此外還有悲傷致病的情況,例如肝因過度悲傷而損傷魂,或精氣聚集於肺而產生悲傷,或因悲傷而使肺氣侵犯肝(金剋木)。也有人提到心虛則易悲,或精神不足而悲,甚至過度悲傷會使心包絡功能受損,導致陽氣內動,出現心下劇痛、頻繁尿血等症,這些都是因悲傷影響心臟的表現。整體而言,肝、肺、心三臟皆會因悲傷而病變,且氣機隨之消散。
驚嚇致病的情況如下:東方屬青,與肝相應,故肝病易發驚駭,因肝屬風木之性,風主動盪且與膽相關。也有人說陽明經氣過盛時,聽到木聲會突然驚恐,這是肝邪侵犯胃的表現。另有人指出驚嚇會使心神無所依附、思緒散亂。總之,肝、膽、胃、心四臟都可能因驚嚇而病變,氣機為之紊亂。畏懼則是由於精氣聚於脾而傷腎,畏懼實由恐懼而生。
綜上所述,情志對五臟的損傷雖各有所屬,但根源皆由心而生。《本神篇》提到:心受驚恐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失控;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則說憂愁恐懼會傷心;《口問篇》更指出悲哀憂愁會擾動心,進而牽動五臟六腑。可見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,統攝魂魄與意志。
因此,憂愁動心則肺應,思慮動心則脾應,憤怒動心則肝應,恐懼動心則腎應——這說明五志均由心主導。若能善於調養心神,保持心境平和,不懼不喜,順應外物而不爭,隨時間變化而不執著,則意志調和、精神穩定,不輕易動怒或散亂魂魄,五臟安康,邪氣自然無從侵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