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5)

1. 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
(《素問·舉痛論》)

帝曰:余知百病生於氣也,(氣之在人,和則為正氣,不和則為邪氣。凡表裡虛實,逆順緩急,無不因氣而至,故百病皆生於氣。)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(炅,居永切,熱也。)岐伯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

(怒,肝志也。怒動於肝,則氣逆而上,氣逼血升,故甚則嘔血。肝木乘脾,故為飧泄。肝為陰中之陽,氣發於下,故氣上矣。及飧泄三字,《甲乙經》作食而氣逆,於義亦妥。飧音孫。)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(氣脈和調,故志暢達。榮衛通利,故氣徐緩。

然喜甚則氣過於緩而漸至渙散,故《調經論》曰:喜則氣下。《本神篇》曰: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義可知也。)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(悲生於心則心系急,並於肺則肺葉舉,故《宣明五氣篇》曰,精氣並於肺則悲也。心肺俱居膈上,故為上焦不通。

肺主氣而行表裡,故為營衛不散。悲哀傷氣,故氣消矣。)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(恐懼傷腎則傷精,故致精卻。卻者,退也。精卻則升降不交,故上焦閉。上焦閉則氣歸於下,病為脹滿而氣不行,故曰恐則氣下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

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)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(腠,膚腠也。理,肉理也。寒束於外則玄府閉密,陽氣不能宣達,故收斂於中而不得散也。)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(熱則流通,故腠理開。陽從汗散,故氣亦泄。)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

(大驚卒恐,則神志散失,血氣分離,陰陽破散,故氣亂矣。)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(疲勞過度,則陽氣動於陰分,故上奔於肺而為喘,外達於表而為汗。陽動則散,故內外皆越而氣耗矣。)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(思之無已,則繫戀不釋,神留不散,故氣結也。

愚按:世有所謂七情者,即本經之五志也。五志之外,尚餘者三。總之曰:喜怒思憂恐驚悲畏,其目有八,不止七也。然情雖有八,無非出於五臟。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心在志為喜,肝在志為怒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恐。此五臟五志之分屬也。至若五志有互通為病者,如喜本屬心,而有曰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是心肺皆主於喜也。

蓋喜生於陽,而心肺皆為陽臟,故喜出於心而移於肺,所謂多陽者多喜也。又若怒本屬肝,而有曰膽為怒者,以肝膽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而取決於膽也。有曰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善怒者,以陽為陰勝,故病及於心也。有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有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、令人無故善怒者,以怒發於陰而侵乎腎也。是肝膽心腎四臟皆能病怒,所謂多陰者多怒,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六、情志九氣

黃帝說:我知道各種疾病都因氣機失調而產生。(人體的氣,調和時為正氣,不和時則為邪氣。無論表裡虛實、逆順緩急,皆因氣機異常所致,因此百病皆源於氣。)憤怒會使氣上逆,喜悅會使氣緩散,悲傷會使氣消散,恐懼會使氣下陷,寒冷會使氣收斂,炎熱會使氣外洩,驚嚇會使氣紊亂,勞累會使氣耗損,思慮會使氣鬱結。這九種氣機變化各有不同,會引發哪些疾病呢?(「炅」讀作「居永切」,意指熱。)

岐伯回答:

  • 憤怒會使氣逆亂,嚴重時可能嘔血或腹瀉,因此稱「氣上」。(憤怒屬肝的情志,肝氣上逆會逼迫血液上升,導致嘔血;肝木剋制脾土,則引發腹瀉。肝為陰中之陽,氣發於下焦,故氣機上衝。)
  • 喜悅能使氣血調和、志意通達,營衛之氣運行順暢,因此稱「氣緩」。(氣脈和調則情緒舒暢,但過度喜樂會使氣機過於緩散,甚至耗散,如《調經論》所言「喜則氣下」,《本神篇》也提到喜樂會使神氣浮散不藏。)
  • 悲傷會使心系拘急,肺葉張舉而致上焦閉塞,營衛之氣無法布散,鬱熱積於胸中,因此稱「氣消」。(悲傷源自心,牽連肺氣,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「精氣聚於肺則悲」。心肺居膈上,上焦不通則氣機消散。)
  • 恐懼會使精氣退卻,上焦閉塞,氣機下陷而致下焦脹滿,因此稱「氣下」。(恐懼傷腎精,精氣退卻則上下焦氣機不交,上閉下脹,如《本神篇》言「恐懼者神氣蕩散不收」。)
  • 寒冷會使腠理閉合,氣血凝滯,因此稱「氣收」。(寒邪束表則毛孔緊閉,陽氣不得宣發,只能內斂。)
  • 炎熱會使腠理開洩,營衛流通,大汗外散,因此稱「氣洩」。(熱迫津液外洩,氣隨汗散。)
  • 驚嚇會使心神無所依附,思慮不定,因此稱「氣亂」。(突然驚恐導致神志渙散,血氣分離,陰陽失衡。)
  • 勞累會使人喘息汗出,內外之氣耗散,因此稱「氣耗」。(過度疲勞使陽氣妄動,上衝為喘,外洩為汗,氣機因而虛耗。)
  • 思慮會使心神專注一處,正氣滯留不行,因此稱「氣結」。(過度思慮使精神緊繃,氣機鬱結不暢。)

補充說明:
世俗所稱「七情」,實則包含五志(喜怒思憂恐)及其他情志,總計有八種(喜怒思憂恐驚悲畏),皆與五臟相關。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述:心主喜、肝主怒、脾主思、肺主憂、腎主恐。但情志可能互相影響,例如:

  • 喜雖屬心,但過度喜樂也會傷肺魄(因心肺同屬陽臟,陽氣多則喜樂易動)。
  • 怒雖屬肝,但膽與肝表裡相關,且心腎病變也可能引發怒氣(如陰盛陽虛或邪犯腎經時)。
    因此,情志致病不僅限於單一臟腑,而是五臟相互關聯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