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3)

1. 二十五、宣明五氣

)搏陽則為巔疾,(搏,擊也。巔,癲也。邪搏於陽,則陽氣受傷,故為癲疾。上文言邪入於陽則狂者,邪助其陽,陽之實也。此言搏陽則為巔疾者,邪伐其陽,陽之虛也。故有為狂為巔之異。《九針論》曰:邪入於陽,轉則為癲疾。言轉入陰分,故為癲也。)搏陰則為喑,(邪搏於陰,則陰氣受傷,故聲為喑啞。

陰者,五臟之陰也。蓋心主舌,而手少陰心脈上走喉嚨系舌本;手太陰肺脈循喉嚨;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,連舌本,散舌下;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,而筋脈絡於舌本;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,故皆主病喑也。《九針論》曰:邪入於陰,轉則為喑。言轉入陽分則氣病,故為喑也。

按:《難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巢元方曰:邪入於陰則為癲。王叔和云:陰附陽則狂,陽附陰則癲。孫思邈曰:邪入於陽則為狂,邪入於陰則為血痹。邪入於陽,傳則為癲痙;邪入於陰,傳則為痛喑。此諸家之說雖若不同,而意不相遠,皆可參會其義。)陽入之陰則靜,(陽斂則藏,故靜。

)陰出之陽則怒,(陰發則躁,故怒。)是謂五亂。

五邪所見: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(五脈互勝,病勝藏也,故曰五邪。)名曰陰出之陽,病善怒不治,(《陰陽別論》曰:所謂陰者,真藏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凡此五邪,皆以真藏脈見而胃氣絕,故曰陰出之陽。陰盛陽衰,土敗木賊,故病當善怒,不可治也。

真藏義,詳脈色類二十六七。)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(此明五脈皆然也。)

五臟所藏:心藏神,(精氣之靈明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兩精相搏謂之神。)肺藏魄,(精氣之質地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。)肝藏魂,(神氣之佐輔也。(《本神篇》曰:隨神往來者謂之魂。)脾藏意,(神有所注者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心有所憶謂之意。)腎藏志,(意有專一者也。

《本神篇》曰:意之所存謂之志。《九針論》曰:腎藏精、志也。)是謂五臟所藏。(五義俱詳藏象類九。)

五臟所主:心主脈,(心主血脈,應火之動而運行周身也。)肺主皮,(肺主皮毛,應金之堅而保障全體,捍禦諸邪也。)肝主筋,(肝主筋膜,應木之柔而聯絡關節也。)脾主肉,(脾主肌肉,應土之厚而蓄養萬物也。)腎主骨,(腎主骨髓,應水石之沉而為立身之干,為萬化之原也。)是謂五主。

五勞所傷:久視傷血,(久視則勞神,故傷血,《營衛生會篇》曰:血者神氣也。)久臥傷氣,(久臥則陽氣不伸,故傷氣。)久坐傷肉,(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,故傷肉。)久立傷骨,(立者之勞在骨也。)久行傷筋,(行者之勞在筋也。)是謂五勞所傷。

白話文:

二十五、宣明五氣

邪氣與陰陽的關係

  1. 邪氣攻擊陽氣會導致癲疾
    搏,即攻擊;巔,即癲。邪氣侵襲陽氣,導致陽氣受損,因而引發癲疾。
    (前文提到邪氣侵入陽分會導致狂症,是因邪氣助長陽氣,屬陽氣過盛;此處則指邪氣削弱陽氣,屬陽氣虛弱,故有狂症與癲疾的區別。《九針論》提到,邪氣深入陰分時,會轉為癲疾。)

  2. 邪氣攻擊陰氣會導致失聲
    邪氣侵襲陰分,陰氣受損,因而聲音嘶啞或無法發聲。
    (陰指五臟之陰。心主舌,肝、脾、肺、腎的經脈均與喉嚨、舌根相連,故陰氣受邪易致失聲。《九針論》指邪氣深入陽分時,氣機受阻而失聲。)

  3. 陽氣入陰則平靜
    陽氣收斂內藏,故表現為安靜。

  4. 陰氣出陽則易怒
    陰氣外發則躁動,故表現為憤怒。

上述四種現象加上「五亂」之說,合稱「五氣失常」。


五邪脈象

若春季出現秋季脈象(毛脈),夏季出現冬季脈象(石脈),長夏出現春季脈象(弦脈),秋季出現夏季脈象(鉤脈),冬季出現長夏季脈象(緩脈),均為五臟之氣相剋的異常脈象,稱為「五邪」。

此類脈象顯示「陰氣外越而陽氣衰敗」,病症多伴隨易怒,屬難治之症。(《陰陽別論》提到,真臟脈現而胃氣斷絕時,稱為「陰出之陽」,預後不良。)


五臟所藏

  • 心藏神:主宰精神意識(「神」是精氣運化的靈明表現)。
  • 肺藏魄:主宰形體活動(「魄」是精氣構成形體的基礎)。
  • 肝藏魂:輔助神志運作(「魂」隨神往來,主潛意識活動)。
  • 脾藏意:主宰思慮記憶(「意」是心念的聚焦)。
  • 腎藏志:主宰堅定意志(「志」是意念的長久存留)。

五臟所主

  • 心主脈:推動血液循環(如火的動能)。
  • 肺主皮:主管皮毛防禦(如金的堅固)。
  • 肝主筋:主導筋膜屈伸(如木的柔韌)。
  • 脾主肉:滋養肌肉組織(如土的厚載)。
  • 腎主骨:掌管骨骼精髓(如水的沈穩)。

五勞所傷

  • 長時間用眼傷血(耗損心神)。
  • 長時間臥床傷氣(壓抑陽氣)。
  • 長時間久坐傷肉(氣血淤滯)。
  • 長時間站立傷骨(負重過度)。
  • 長時間行走傷筋(疲勞積累)。

(以上統稱「五勞」對身體的損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