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五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五卷 (4)

1. 六、七診

(素問三部九候論)

帝曰:何以知病之所在?岐伯曰: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(此言九候之中,而復有七診之法,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、獨小者、獨疾者、獨遲者、獨寒者、獨熱者、獨陷下者,皆病之所在也。獨寒獨熱,謂其或在上,或在下,或在表,或在裡也。

白話文:

皇上問:如何知道疾病在哪裡呢?岐伯答:觀察九候中,哪一個特別小、特別大、特別快、特別慢、特別熱、特別冷、特別沈的,就是疾病所在。

(註解:這裡提到的九候中,又包含了七種診斷方法,也就是脈搏失去常態,特別大、特別小、特別快、特別慢、特別冷、特別熱、特別沈的,這些都是疾病所在。特別冷或特別熱,說明疾病或在上或在下、或在表或在裡。)

陷下,沉伏不起也。此雖以三部九候為言,而於氣口部位,類推為用,亦惟此法。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,七診之義所當並考。愚按:七診之法,本出此篇;而勿聽子謬謂七診者,診宜平旦一也,陰氣未動二也,陽氣未散三也,飲食未進四也,經脈未盛五也,絡脈調勻六也,氣血未亂七也。夫此七者,焉得皆謂之診?總之一平旦診法耳。

後世遂爾謬傳,竟致失其本原,是真可以勿聽矣。)

白話文:

「陷下」是指沉伏不升起。這裡雖然以三部九候來說明,但在氣口部位也可用同樣的方法推究使用。這種診法與後面第二十五章同篇,七診的意義應該一同探討。我認為:七診的方法,根源於這篇;而不要聽信勿聽子的謬論,他認為七診是指:

  1. 宜在平旦診視。
  2. 陰氣未動。
  3. 陽氣未散。
  4. 飲食未進。
  5. 經脈未盛。
  6. 絡脈調勻。
  7. 氣血未亂。

這七條,哪能都稱之為診?總之,平旦的診法罷了。

2. 七、診有十度診有陰陽

(素問方盛衰論)

診有十度,度人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、俞度。(診法雖有十度,而總不外乎陰陽也。十度,謂脈臟肉筋俞,是為五度,左右相同,各有其二,二五為十也。脈度者,如經脈、脈度等篇是也。臟度,如本藏、腸胃、平人絕谷等篇是也。肉度,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。筋度,如經筋篇是也。

白話文:

診斷疾病的方法有十種,分別為:脈診、臟腑診、肌肉診、筋絡診、俞穴診。(診斷的方法雖然有十種,但總體來說都離不開辨別陰陽的原則。十種診法中,脈臟肉筋俞等五種診法是基礎,再加上左右對應,每種診法包含兩類,兩五乘起來就是十。脈診包括經脈診、脈象診等篇章。臟腑診包括本藏診、腸胃診、平人絕谷等篇章。肌肉診包括衛氣失常等篇章。筋絡診包括經筋篇章。)

俞度,如氣府、氣穴、本輸等篇是也。度,數也。度人之度音鐸,餘音杜。)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(凡此十度者,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,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。)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(脈動無常,言脈無常體也。散陰頗陽,言陰氣散失者,脈頗類陽也。

白話文:

俞度,指的是《氣府》、《氣穴》、《本輸》等篇章。度,就是數量的意思。度字的讀音為「鐸」,餘音為「杜」。

陰陽之氣耗盡,人體就會產生疾病。(這十種俞度,包含了人身陰陽的全部道理,所以人的疾病都會反映在這些俞度中。)

脈象跳動沒有規律,氣血虛弱而虛熱,脈象不連貫,診斷沒有固定的方法。(脈象跳動沒有規律,是指脈象沒有固定的形態。氣血虛弱而虛熱,是指陰氣散失後,脈象會比較類似陽脈。)

何也?如仲景曰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叔和曰:諸浮脈無根者皆死。又曰:有表無里者死。謂真陰散而孤陽在,脈頗似陽而無根者,非真陽之脈也,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,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,蓋謂其當慎耳。)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(貴賤尊卑,勞逸有異,膏粱藜藿,氣質不同,故當度民君卿,分別上下以為診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呢?就像仲景說:如果脈象浮大,是氣盛血虛的表現。叔和說:所有浮而不實的脈象,都是會死。同時還說:外面浮氣明顯,裡面實氣不足的,會死。這是指腎精散失,只有浮陽之氣在表,脈象顯得像陽盛的樣子,但其實是源頭不足,並不是真正的陽脈,這種脈象是陰陽不全的徵象。在診斷時,不能完全按照陰陽的常規方法來推論,大致來說,就是必須小心。

診病必須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,分清貴賤尊卑、勞逸程度、飲食習慣、體質不同等因素,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,來確定病情的上下。

度,入聲。)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,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併合,診故不明,(卒,盡也。雌雄,即陰陽之義。生氣通天論曰:陰陽離決,精神乃絕。故凡善診者,見其陰必察其陽,見其陽必察其陰。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併合之妙,是真庸庸者耳,診焉得明?)傳之後世,反論自章。

白話文:

測脈,為入聲。若不是師父教導,醫術不精通,也無法辨別病情的逆轉,這就是胡亂行醫。陰柔為雌,陽剛為雄,如果把雌當成雄,把陰性當成陽性,不知道陰陽結合,診斷自然不明確。(卒,表示全部。雌雄,即陰陽之意。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陰陽分離,精神就會消亡。所以所有擅長診斷的人,見到陰性症狀一定會檢查陽性症狀,見到陽性症狀一定會檢查陰性症狀。如果不懂得陰陽逆轉的道理,以及陰陽結合的奧妙,就是真正的庸才,診斷怎麼會準確?)這些知識流傳到後世,反覆驗證證明自有道理。

(理既不明,而妄傳後世,則其謬言反論,終必自章露也。)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(至陰至陽,即天地之道也,設有乖離,敗亂乃至。六微旨大論曰: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。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;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

白話文:

中醫的理路如果不明確,而後人卻一味地傳承,那麼那些錯誤的說法和反論,最終必定會自己暴露出來。極度的陰虛,會導致天空之氣潰絕;極度的陽盛,會導致地氣不足。(極陰極陽,就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如果出現偏差,就會導致敗壞和災難。六微旨大論說:氣的升降,是天地交替運行的規律。氣上升之後則下降,下降的部分稱為天;氣下降之後則上升,上升的部分稱為地。天空之氣下降,氣流就會在地面流動;地氣上升,氣就會瀰漫在天空中。

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,言其交也;天在地上而為否,言其不交也。此云至陰虛者,言地氣若衰而不升,不升則無以降,故天氣絕。至陽盛者,言天氣若亢而不降,不降則無以升,故地氣不足。蓋陰陽二氣,互藏其根,更相為用,不可偏廢。此借天地自然之道,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「在地之上」才會有「泰卦」,表示陰陽相交;「在地上之下」才會產生「否卦」,表示陰陽不相交。這裡提到的「極陰虛弱」,意思是大地之氣衰弱無法上升,導致天上的天氣無法下降,因此天氣乾旱。而「極陽旺盛」,是指天上的天氣亢盛無法下降,導致地上的天氣無法上升,所以地氣不足。因為陰陽二氣,相互依存於彼此之源,並互相作用,不能偏廢一邊。這是借用天地自然法則,來比喻人體的陰陽應該平衡。

丹溪引此虛盛二字,以證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其說左矣。)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(並交者,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。此其調攝之妙,惟至人者乃能行之。)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

白話文:

丹溪引用「虛盛」這兩個字,來證明陽氣經常過剩,陰氣經常不足,他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陰陽同時並存,是聖人才會遵循的。 (並存,是指陰陽相互配合而不失衡,達到和諧。這是養生保健的精妙之處,只有聖人才有能力做到。)

陰陽並存,是指陽氣先到,陰氣後到。因此,聖人在進行診脈時,會根據陰陽先後而進行治療。

(凡陰陽之道,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倡陰隨,陽施陰受,陽升陰降,陽前陰後,陽上陰下,陽左陰右,數者為陽,遲者為陰,表者為陽,里者為陰,至者為陽,去者為陰,進者為陽,退者為陰,發生者為陽,收藏者為陰,陽之行速,陰之行遲。故陰陽並交者,必陽先至而陰後至。

白話文:

在陰陽變化中,陽動陰靜,陽強陰柔,陽先動陰後動,陽施加陽受,陽上升陰下降,陽在前陰在後,陽在上陰在下,陽在左陰在右。這些都是陽的特性。相反的,緩慢的就是陰,外在的是陽,內在的是陰,來的是陽,去的是陰,進步的是陽,退步的是陰,生發的是陽,收藏的是陰。陽性的運行迅速,陰性的運行緩慢。因此,陰陽同時交互作用時,陽性一定會先到,陰性才會後到。

是以聖人之持診者,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。)奇恆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;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(奇,異也。恆,常也。六十首,即禁服篇所謂通於九針六十篇之義,今失其傳矣。診合微之事者,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聖人看病時,觀察陰陽先後以掌握其關鍵要訣。其中,奇恆的形勢有六十種,診合精微微妙之事,追尋陰陽的變化,揭示五行中的情感。奇恆之中的論述,取虛實的要點,確定五運的原理。知道這些,便能充分診病。

(奇:奇異。恆:平常。六十首:即《禁服篇》中所說的精通《九針》六十分之義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診合精微之事:參照診病的方法而結合其精微奧妙之處。)

追陰陽之變者,求陰陽盛衰之變也。章,明也。五中,五臟也。五度,即前十度也。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,斯足以言診矣。)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左不知右,知右不知左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(切陰不得陽、診消亡者,言人生以陽為主,不得其陽,焉得不亡?如陰陽別論曰: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

白話文:

研究陰陽的變化,目的是瞭解陰陽的盛衰變化。章,明亮。五中,指五臟。五度,指前面提到的十度。必須能夠理解這些數字,並將它們的奧妙結合起來,才能談得上診斷。因此,如果切陰脈時沒有陽脈,診斷就會消失,如果切陽脈時沒有陰脈,知識就不紮實。只知道左脈而不知道右脈,只知道右脈而不知道左脈,只知道上脈而不知道下脈,只知道先脈而不知道後脈。所以這樣的治療不會持續太久。(切陰脈沒有陽脈,診斷就會消失,這是因為人體以陽為主,如果不得其陽,怎麼會不死亡呢?正如《陰陽別論》所說:「所謂陰,是指真臟,出現就是敗壞,敗壞必定會死亡。所謂陽,是指胃脘之陽。

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死。脈無胃氣死。是皆言此陽字。湛,明也。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,是為偏守其學,亦屬不明。如左右上下先後者,皆陰陽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平人氣象論中說:沒有胃氣,人就會死亡。脈搏中沒有胃氣,也會死亡。這些都指的陽氣。湛,是指明朗。如果你只知道陽氣,卻不知陽中有陰,以及陰平陽祕的道理,便是隻知道學術的一方面,也是不明白的。比如左右、上下、先後,這些都是陰陽的道理。

使不知左右,則不明升降之理;不知上下,則不明清濁之宜;不知先後,則不明緩急之用,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?)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(凡此數者,皆有對待之理,若差之毫釐,則繆以千里。

白話文:

不明白左右,就不能領悟升和降的道理;不明白上下,就不能明白清濁的宜忌;不明白先後,就不能明白緩和急的用處。如何期望能長治久安,萬世無災?知曉缺陷與優點,知曉疾病與健康,知曉上與下,知曉坐與起,知曉行與止,按照一定的法則使用這些知識,診斷之道纔算完備,才能保證萬世不衰。(凡是這些內容,都有相對應的道理,如果差之毫釐,就會謬以千里。)

故凡病之善惡,形之動靜,皆所當辨。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,診道斯備,故可萬世無殆矣。紀,條理也。殆,危也。)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(起,興起也。言將治其有餘,當察其不足。蓋邪氣多有餘,正氣多不足。若只知有餘,而忘其不足,則取敗之道也。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。

白話文:

所以對任何疾病的輕重好壞,身體的動態表現,都要仔細區分。能夠瞭解這個道理,並有條理地運用,診斷方法就完善了,那麼萬世以來都不會出差錯了。(條理:有條理;差錯:錯誤。)治療疾病時,要重視有餘部分,知道不足部分。(興起:產生;意思是要治療有餘的部分,就要察看不足的部分。通常,邪氣較多,正氣較少。如果只知道有餘的部分,而忘了不足的部分,就會走上失敗之路。這句話提示我們要重視疾病的根本。)

)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(能度形情之高下,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。)是以形弱氣虛死;(中外俱敗也。)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;(外貌無恙,臟氣已壞也。)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臟氣未傷者,形衰無害,蓋以根本為主也。又如三部九候論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

蓋脫與不足,本自不同,而形肉既脫,脾元絕矣,故脈氣雖調,亦所不治。當與此節互求其義。)

白話文:

)可以觀察身體外形的強弱高低,從脈象中推斷病情。因此,如果身體虛弱氣虛,就會死亡;(因為內外都衰敗了。)身體強壯氣血充足,但脈象虛弱,也會死亡;(外表看起來沒問題,但內臟已經受損。)脈象強壯,但身體虛弱,會生;(因為臟氣沒有受到損傷。)就像《三部九候論》中所說:身體已經衰弱,即使脈象調和也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