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三卷 (6)
三卷 (6)
1. 五、四時陰陽外內之應
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
帝曰: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臟腑,端絡經脈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,各有處名,溪谷屬骨,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陰陽,盡有經紀,外內之應,皆有表裡,其信然乎?(論理,講求也。列別,分辨也。端言經脈之發端,絡言支脈之橫絡。
兩經交至謂之會,他經相貫謂之通。十二經之表裡,謂之六合。氣穴溪谷、分部逆從等義,如《經脈篇》及《氣穴》、《氣府》、《皮部》、《骨空》等論,各有詳載,而此篇所答,則惟四時五行藏象氣味之化,其他則散見各篇也。別,必列切。)岐伯對曰:東方生風,(風者天地之陽氣,東者日升之陽方,故陽生於春,春王於東,而東方生風。)風生木,(風動則木榮也。
)木生酸,(《洪範》曰: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。故凡物之味酸者,皆木氣之所化。)酸生肝,(酸先入肝也。)肝生筋,(肝主筋也。)筋生心,(木生火也。)肝主目。(目者肝之官也。)其在天為玄,(玄,深微也。天道無窮,東為陽升之方,春為發生之始,故曰玄。
)在人為道,(道者,天地之生意也。人以道為生,而知其所生之本,則可與言道矣。)在地為化。(化,生化也。有生化而後有萬物,有萬物而後有終始。凡自無而有,自有而無,總稱曰化。化化生生,道歸一氣,故於東方首言之。)化生五味,(萬物化生,五味具矣。)道生智,(生意日新,智慧出矣。
)玄生神。(玄冥之中,無有而無不有也,神神奇奇,所從生矣。按:在天為玄至此六句,他方皆無,而東獨有之。蓋東方為生物之始,而元貫四德,春貫四時,言東方之化,則四氣盡乎其中矣。此蓋通舉五行六氣之大法,非獨指東方為言也。觀《天元紀大論》有此數句,亦總貫五行而言,其義可見。
詳運氣類三。)神在天為風,(飛揚散動,風之用也。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雨露,無非天地之神,而風則神之一者。又風為六氣之首,故應東方。)在地為木,(五行在地,東方屬木。)在體為筋,(筋屬眾體之木。)在臟為肝,(肝屬五臟之木。)在色為蒼,(蒼屬五色之木。
)在音為角,(角屬五音之木。)在聲為呼,(怒則叫呼。)在變動為握,(握同搐搦,筋之病也。)在竅為目,(肝之竅也。)在味為酸,(木之味也。)在志為怒。(強則好怒,肝之志也。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並於肝則憂。)怒傷肝,(怒出於肝,過則傷肝。)悲勝怒;(悲憂為肺金之志,故勝肝木之怒。
悲則不怒,是其徵也。)風傷筋,(同氣相求,故風傷筋。)燥勝風;(燥為金氣,故勝風木。)酸傷筋,(酸走筋,過則傷筋而拘攣。)辛勝酸。(辛為金味,故勝木之酸。)
白話文:
五、四時陰陽外內之應
黃帝問:「我聽說上古聖人研究人體結構,區分臟腑,梳理經脈的起止與聯繫,會通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,使經脈各有所屬,氣血輸注的穴位各有名稱,肌肉與骨骼相連之處皆有起源,身體各部位的順逆分佈皆有條理,四時陰陽的變化也有規律,外在環境與內在臟腑相互呼應,表裡相合,這些說法可信嗎?」
岐伯回答:「東方生風(風是天地間的陽氣,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位,因此陽氣生於春季,春季屬東方,故東方生風)。風生木(風吹動則草木繁茂),木生酸(《尚書·洪範》說:木性可曲可直,曲直之性化生酸味,因此凡味道酸的食物皆由木氣所化)。酸生肝(酸味先入肝),肝生筋(肝主筋),筋生心(木生火),肝主目(眼睛是肝的外竅)。
在天象中表現為『玄』(玄,指深奧微妙,天道無窮,東方為陽氣升發之處,春季是生發之始,故稱『玄』)。在人事中表現為『道』(道是天地萬物的生機,人依循道而生存,明白生命的本源,方可談論道)。在地理中表現為『化』(化指生化,有生化才有萬物,有萬物才有終始,凡從無到有、從有到無皆稱為『化』,生生不息,終歸於一氣,故先從東方談起)。
神在天為風(風的特性是飛揚散動),在地為木(五行中東方屬木),在人體為筋(筋屬形體中的木),在臟為肝(肝屬五臟中的木),在色為蒼(青色屬五色中的木),在音為角(角音屬五音中的木),在聲為呼(憤怒時會叫喊),在病變為抽搐(筋的病態表現),在竅為目(肝開竅於目),在味為酸(木味為酸),在情志為怒(肝氣盛則易怒,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邪氣聚於肝則憂慮)。
怒傷肝(過度憤怒會損傷肝),悲勝怒(悲屬肺金之志,故能克制肝木之怒);風傷筋(同類相應,風邪易傷筋),燥勝風(燥屬金氣,故能克制風木);酸傷筋(酸味過度會傷筋而致拘攣),辛勝酸(辛味屬金,故能克制酸味)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