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五卷 (3)

回本書目錄

五卷 (3)

1. 五、三部九候

(素問三部九候論)

黃帝問曰:余聞九針於夫子,眾多博大,不可勝數。余願聞要道,以屬子孫,傳之後世,著之骨髓,藏之肝肺,歃血而受,不敢妄泄。(屬,付也。著,紀也。歃血,飲血而誓也。數,上聲。歃。所甲切。)令合天道,必有終始,上應天光,星辰曆紀,下副四時五行,貴賤更立,冬陰夏陽,以人應之奈何?願聞其方。岐伯對曰:妙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至數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聽聞過針灸之術包含九種針法,數量繁多,難以盡數。我希望瞭解其中的精髓,讓它流傳給後世子孫,銘記在骨髓裡,藏匿在肝肺中,以歃血為誓,不敢輕易洩露。使它與天地之道相應合,必定有始有終。上面的針法應合天光的運行、星辰的規律,下面的針法對應四季和五行,貴賤各有其位,冬天陰盛夏陽盛,人體應如何適應這些變化?請您教我具體的方法。岐伯回答道:您的問題太妙了!這可是天地間最根本的規律啊。

(天地雖大,萬物雖多,莫有能出乎數者,數道大矣,故曰至數。)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血氣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(數始於一而終於九,天地自然之數也。如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而太極運行乎其中,陽九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天地廣闊,萬物繁多,但它們都無法超越既定的規律。規律的力量極其巨大,因此稱為至數。

黃帝:我想知道天地間的至數,它與人體氣血相合,能通曉生與死,這該如何解讀?

岐伯:天地間的至數,從一開始,到九結束。

(數從一到九,是天地間自然存在的規律。就像易經中的太極,它生出兩儀,兩儀生出四象,四象生出八卦,而太極在其中運行不息,這便是陽九之數。)

又如四象之位,則老陽一,少陰二,少陽三,老陰四;四象之數,則老陽九,少陰八,少陽七,老陰六。以一二三四,連九八七六,而五居乎中,亦陽九之數也。故以天而言歲,則一歲統四季,一季統九十日,是天數之九也。以地而言位,則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位中宮,是洛書之九也。

白話文:

就像是四象的位置:太陰是一,少陰是二,少陽是三,太陰是四;四象的數字:太陰是九,少陰是八,少陽是七,太陰是六。用一、二、三、四連接九、八、七、六,而五在中間,也是九的數字。因此以天來說年,一年包含四季,一季包含九十天,這是天的數字九。以地來說位置,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位置於中,這是洛書的數字九。

以人而言事,則黃鐘之數起於九,九而九之,則九九八十一分,以為萬事之本,是人事之九也。九數之外是為十,十則復變為一矣,故曰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終於九焉。)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(一者奇也,故應天。二者偶也,故應地。

白話文:

如果以人來推論事務,那麼黃鐘的數字開始於九,九乘以九,則為九九八十一分,以此作為萬事的根源,也就是人事中的九。九的數字之外是十,十又再次變化為一,所以說天地最大的數字,由一開始到九結束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,繼續推演下去,三乘以三為九,以對應九個區域。(一代表單數,所以對應天。二代表偶數,所以對應地。)

三者參也,故應人。故曰天開於子,地闢於醜,人生於寅,所謂三才也。三而三之,以應九野。九野者,即洛書九宮、禹貢九州之義,詳見九宮星野等圖。)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(以天地人言上中下,謂之三才。以人身而言上中下,謂之三部。

白話文:

這三者相互參照,因此能適應人體。所以說天在子時開始開放,地在地支醜時開始展開,人則在寅時出生,這就是所謂的三才。三而三之,以應對九野。(九野即河圖洛書的九宮、禹貢的九州,詳見九宮星野等圖。)所以人有三部,每一部有三候,用來決定生死,治療百病,調和虛實,消除邪疾。(以天地人來說是指上中下三才,以人身來說是指上中下三部。)

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,謂之三候。三而三之,是謂三部九候。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,故可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而除邪疾也。愚按:三部九候,本經明指人身上中下動脈如下文所云者,蓋上古診法,於人身三部九候之脈,各有所候,以診諸臟之氣,而針除邪疾,非獨以寸口為言也。如仲景脈法,上取寸口,下取趺陽,是亦此意。

白話文:

將人體分為三段,每一段又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稱為三候。三段乘以三候,就是三部九候。人體中所有經絡都在這三部九候之中通入或外出,因此可以診斷生死,治療各種疾病,調節虛實,消除邪疾。

我個人認為,三部九候原本經書中明確指稱人體上的中、下動脈,就像下文所說的。古代診斷方法是對人體三部九候的脈象進行觀察,以此診斷各臟腑的氣血狀況,然後用針灸治療邪疾,而不僅僅是針對寸口脈。例如,仲景的脈法,上面取寸口脈,下面取趺陽脈,也是這個意思。

觀十八難曰:三部者,寸關尺也;九候者,浮中沉也。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,後世言脈者皆宗之,雖亦診家捷法,然非軒岐本旨,學者當並詳其義。)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部各有三候,三侯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,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(指而導之,言必受師之指授,庶得其真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中說:三部是指寸關尺;九候是指浮中沉。後世的中醫都把寸口脈分為三部九候來診斷。雖然這是一種簡捷的方法,但並非《黃帝內經》的本意,學習中醫的人應仔細瞭解其含義。

黃帝問道:什麼是三部?岐伯回答:有三部,分別為:下部、中部、上部。每一部有三候,分別為:天、地、人。必須由老師親自指點,才能真正理解。

)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(額旁動脈,當頷厭之分,足少陽脈氣所行也。)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(兩頰動脈,即地倉大迎之分,足陽明脈氣所行也。)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(耳前動脈,即和髎之分,手少陽脈氣所行也。)中部天,手太陰也;(掌後寸口動脈,經渠之次,肺經脈氣所行也。

白話文:

**上部天:**額頭兩側的動脈。(額頭兩側的動脈位於下巴和耳朵之間,是足少陽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。) 上部地: 兩頰的動脈。(兩頰的動脈位於地倉穴和大迎穴之間,是足陽明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。) 上部人: 耳前的動脈。(耳前的動脈位於和髎穴之間,是手少陽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。) 中部天: 手太陰經脈。(手掌後方寸口動脈附近,經渠穴位置,是肺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。)

)中部地,手陽明也;(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,合谷之次,大腸經脈氣所行也。)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(掌後銳骨下動脈,神門之次,心經脈氣所行也。)下部天,足厥陰也;(氣衝下三寸動脈,五里之分,肝經脈氣所行也,臥而取之。女子取太衝,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。

白話文:

中等部位,指的是手陽明經。(位於手食指和中指分歧處的血管,合谷穴附近,是大腸經氣血運行的路線。)中等部位的人體,指的是手少陰經。(手掌後方尖銳骨頭下的血管,神門穴附近,是心經氣血運行的路線。)

下半部位,指的是足厥陰經。(位於氣衝穴下三寸的血管,五里穴附近,是肝經氣血運行的路線,需要平躺著取穴。女性取太衝穴時,位於大腳趾根部後二寸的凹陷處。)

)下部地,足少陰也;(內踝後跟骨旁動脈,太谿之分,腎經脈氣所行也。)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(魚腹上越筋間動脈,直五里下箕門之分,沉取乃得之,脾經脈氣所行也。若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上之衝陽。)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(足厥陰脈也,故以候肝。)地以候腎,(足少陰脈也,故以候腎。

白話文:

下部的地區屬於足少陰經。(腳踝後跟骨外側的動脈,太谿穴的支脈,腎經經絡的氣血運行之處。)下部的人體部位屬於足太陰經。(小腿內側腓骨後肌上方動脈,直下五寸到箕門穴的支脈,按壓纔有感覺,脾經經絡的氣血運行之處。若要診視胃氣,應取足背上的衝陽穴。)所以下部的「天」部位用來診視肝臟。(足厥陰經,所以用來診視肝臟。)下部的「地」部位用來診視腎臟。(足少陰經,所以用來診視腎臟。)

)人以候脾胃之氣。(足太陰脈也,脾胃以膜相連,故可以候脾胃之氣。)帝曰:中部之候奈何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,(手太陰脈也,故以候肺。)地以候胸中之氣,(手陽明大腸脈也,大腸小腸皆屬於胃,胃脘通於胸中,故以候胸中。)人以候心。

白話文:

人可以察看脾胃之氣的變化。(足太陰脈屬於脾胃,脾胃以膜相連,所以可以察看脾胃之氣。)黃帝問:中部之氣的變化如何?岐伯答:中部也有天、地、人。天以候肺氣,(手太陰脈屬於肺,所以以肺氣為候。)地以候胸中之氣,(手陽明大腸脈屬於大腸,大腸小腸都屬於胃,胃脘通於胸中,所以以胸中之氣為候。)人以候心氣。

(手少陰脈也,故以候心。)帝曰:上部以何候之?岐伯曰: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,(兩額動脈,故以候頭角。)地以候口齒之氣,(兩頰動脈,故以候口齒。)人以候耳目之氣。(耳前動脈,故以候耳目。)三部者,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

白話文:

(手少陰心經。所以用它來觀察心臟的情況。)黃帝說:上部如何觀察呢?岐伯說:也有天、地、人。天觀察頭角之氣,(兩額動脈,所以觀察頭角。)地觀察口齒之氣,(兩頰動脈,所以觀察口齒。)人觀察耳目之氣。(耳前動脈,所以觀察耳目。)三部各自分別有天、地、人。三部組合為天,三部組合為地,三部組合為人。

(上部中部下部各有天地人,是為三部九候。)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。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(九野義見前。九藏,即上文九候之謂。神藏五,以肝藏魂,心藏神,肺藏魄,脾藏意,腎藏志也。形藏四,即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共為九藏。

白話文:

(人體的)上部、中部、下部各有天地人三才,構成三部九候。三乘三等於九,九分為九野,九野就是九藏。所以精神方面的藏器有五個,形體方面的藏器有四個,合起來就是九藏。(九野的意義見前面。九藏就是上面九候的說法。精神方面的藏器有五個:肝臟藏魂,心臟藏神,肺臟藏魄,脾臟藏意,腎臟藏志。形體方面的藏器有四個: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一共是九藏。)

此言人之九藏,正應地之九野,乃合於天地之至數。)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(色者神之幟,臟者神之舍,其色夭者其神去,其神去者其臟敗,故必死矣。夭者,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。)帝曰:以侯奈何?岐伯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明人體的九臟如同地上的九野,與天地相呼應。五臟如果衰敗,臉色一定會暗淡無光,暗淡無光就表示快死了。(臉色是神氣的外在表現,五臟是神氣居住的地方,臉色暗淡表示神氣已經離開,神氣離開表示五臟敗壞,所以人一定會死。暗淡無光指的是皮膚乾枯、晦暗而沒有光澤,顏色不正常。)黃帝問:根據什麼來判斷呢?岐伯回答:必須先觀察病人的體型肥瘦,以此來調整氣息的虛實。體質實就瀉去多餘的氣息,體質虛就補充不足的氣息。

(候,謂診候其病情。度,謂度量其虛實。形之肥瘦者,針有淺深之異,如逆順肥瘦篇之謂者是也。病之虛實者,治有補瀉之殊,如終始篇、九針、針解等篇者是也。此雖以針法為言,而用藥者亦可以類推矣。愚按:上古針治之法,必察三部九候之脈證,以調九藏之盛衰;今之人,但知按穴以求病,而於諸經虛實之理,茫然不知,曰神曰聖之罕聞者,其在失其本耳。瀉,去聲。

白話文:

診脈叫「候」,用以診斷病情。推斷虛實叫「度」,依照病人的胖瘦而決定針刺的深淺,就像「逆順肥瘦篇」所說的。病情的虛實不同,治療時有補有瀉,就像「終始篇」、「九針」、「針解」等篇所提到的。雖然這裡以針法為例,但用藥時也可以類推。

我認為:古代的針灸治療方法,必定是先觀察三部九候的脈象,以調整九臟的盛衰;如今的人卻只知道按壓穴位來找病,對於諸經的虛實原理卻一無所知,那些神乎其神的說法之所以罕見,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根本。瀉,讀去聲。

)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,(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,必先刺去壅滯,而後可調虛實也。)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(凡病甚者,奏功非易,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,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。此與後二十五章同篇,所當互究。)

白話文:

(如果有瘀血阻塞經脈,)必須先用針刺放血通脈,之後才能調理虛實。(凡是有瘀血阻滯經脈的,必須先刺破瘀滯,然後才能調和虛實。)不管什麼病,以氣血平和為目標。(凡是病情嚴重的,要見效不容易,所以不必詢問治療效果的快慢,只要以氣血調和平衡為目標就可以了。此與後面的第二十五章同篇,應該互相參究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