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五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五卷 (2)

1. 三、呼吸至數

(素問平人氣象論)

黃帝問曰:平人何如?謂氣候平和之常人也。)岐伯對曰:人一呼脈再動,一吸脈亦再動,呼吸定息脈五動,閏以太息,命曰平人。平人者不病也。(出氣曰呼,入氣曰吸,一呼一吸,總名一息。動,至也。再動,兩至也。常人之脈,一呼兩至,一吸亦兩至。呼吸定息,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,脈又一至,故曰五動。

閏,余也,猶閏月之謂。言平人常息之外,間有一息甚長者,是為閏以太息,而又不止五至也。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。然則總計定息、太息之數,大約一息脈當六至,故五十營篇曰: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。乃合一至一寸也。呼吸脈行丈尺,見經絡類二十六。)常以不病調病人,醫不病,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。

(不病者其息勻,病者其息亂。醫者不病,故能為病人平息以調者,以其息勻也。是為調診之法。)人一呼脈一動,一吸脈一動,曰少氣。(脈為血氣之道路,而脈之運行在乎氣。若一呼一吸,脈各一動,則一息二至,減於常人之半矣,以正氣衰竭也,故曰少氣,十四難謂之離經。)人一呼脈三動,一吸脈三動而躁,尺熱曰病溫,尺不熱脈滑曰病風,脈澀曰痹。

(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,是一息六至矣,難經謂之離經。躁者,急疾之謂。尺熱,言尺中近臂之處有熱者,必其通身皆熱也。脈數躁而身有熱,故知為病溫。數滑而尺不熱者,陽邪盛也,故當病風;然風之傷人,其變不一,不獨在於肌表,故尺不熱也。澀為血不調,故當病痹。

風痹二證之詳,見疾病類本條。脈法曰:滑,不澀也,往來流利。澀,不滑也,如雨霑沙。滑為血實氣壅,澀為氣滯血少。)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,脈絕不至曰死,乍疏乍數曰死。(一呼四動,則一息八至矣,況以上乎?難經謂之奪精。四至曰脫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,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,故死。

脈絕不至則元氣已竭,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,均為死脈。數音朔。)

白話文:

三、呼吸至數

黃帝問道:健康人的呼吸脈搏情況如何?(這裡指的是在氣候平和時的正常人) 岐伯回答說: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;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;呼氣吸氣都結束後,在下次呼吸開始前,脈搏又跳動一次,總共五次跳動。再加上有時會出現一次較長的呼吸(太息),這就是健康人的正常狀態。健康人不會生病。 (一次呼氣一次吸氣,合稱為一次呼吸。脈搏跳動一次稱為「一至」。兩次跳動稱為「兩至」。正常人的脈搏,一次呼氣跳動兩次,一次吸氣也跳動兩次。呼吸結束後,到下次呼吸開始前的間隙,脈搏跳動一次,所以是五次跳動。

「閏」是指額外的、多餘的,就像閏月一樣。意思是說,除了正常的呼吸次數外,有時還有一次較長的呼吸,這就是「閏以太息」,脈搏跳動次數超過五次。這是健康人不生病的正常範圍。總而言之,算上正常的呼吸和較長的呼吸,一次呼吸脈搏大約跳動六次,所以《五十營篇》說:呼吸結束時,脈搏跳動六寸。(一寸相當於一次脈搏跳動)。一次呼吸脈搏跳動的總數,在經絡篇中也有記載。

通常用健康人的呼吸狀態來調整病人的呼吸,醫生自身健康,才能用調整病人呼吸的方法來治療疾病。(健康人的呼吸均勻,生病人的呼吸紊亂。醫生自身健康,呼吸均勻,才能調整病人的呼吸,這是診斷治療的方法。) 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,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,稱為少氣。(脈搏是血液氣血運行的通道,脈搏的運行依賴於氣。如果一次呼氣吸氣,脈搏各跳動一次,那麼一次呼吸只有兩次脈搏跳動,比正常人的一半還少,這是由於正氣衰竭造成的,所以稱為少氣,《十四難》中也稱為離經。)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三次,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三次,並且感到煩躁,尺脈熱則稱為病溫,尺脈不熱而脈搏滑數則稱為病風,脈搏澀滯則稱為痹症。

(如果不是因為正常的呼吸和較長的呼吸,而每次呼吸都跳動三次脈搏,那麼一次呼吸就是六次脈搏跳動,難經稱之為離經。煩躁是指呼吸急促。尺脈熱,是指手腕尺脈部位發熱,說明全身發熱。脈搏數而煩躁,身體發熱,所以知道是病溫。脈搏數而滑,尺脈不熱,是陽邪盛,所以是病風;但是風邪傷人,變化多端,不只在肌膚表面,所以尺脈不熱。脈搏澀滯是氣血不調,所以是痹症。

風痹兩種疾病的詳細說明,請參考疾病類別的相關章節。脈法中說:滑脈,不澀滯,脈象流利。澀脈,不滑,像雨水打濕沙子一樣。滑脈是血實氣壅,澀脈是氣滯血少。) 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就預示死亡,脈搏停止跳動則死亡,脈搏忽疏忽數也預示死亡。(一次呼氣四次脈搏跳動,一次呼吸就是八次脈搏跳動,更不用說超過四次的了。《難經》稱之為奪精。四次脈搏跳動稱為脫精,五次脈搏跳動稱為死亡,六次脈搏跳動稱為氣數已盡,這些都是一次呼氣四次脈搏跳動以上的情況,所以都預示死亡。

脈搏停止跳動則元氣已竭,脈搏忽疏忽數則陰陽失調,都屬於死亡的脈象。數音朔。)

2. 四、五臟之氣脈有常數

(靈樞根結篇)

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,不應數者,名曰狂生。(營,運也。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,一日一夜凡五十周,以營五臟之精氣,如五十營篇者即此之義。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,共長十六丈二尺。人之宗氣積於胸中,主呼吸而行經隧,一呼氣行三寸,一吸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行六寸。以一息六寸推之,則一晝一夜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通行五十周於身,則脈行八百一十丈。

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,名曰狂生。狂猶妄也,言雖生未可必也。)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。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(凡此五十營者,即五臟所受之氣也。但診持脈口而數其至,則臟氣之衰王可知矣。脈口義詳藏象類十一。數,上聲。)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;(代,更代之義,謂於平脈之中,而忽見耎弱,或乍數乍疏,或斷而復起。蓋其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,故變易若此,均名為代。

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受氣皆足,乃為和平之脈。)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;(四十動一代者,是五臟中一臟虧損也。愚按:十一難曰: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,一臟無氣者,何臟也?然。人吸者隨陰入,呼者因陽出,今吸不能至腎,至肝而還,故知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盡也。

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,五臟病者氣脈短。觀此一臟無氣必先乎腎,如下文所謂二臟三臟四臟五臟者,當自遠而近,以次而短,則由腎及肝,由肝及脾,由脾及心,由心及肺。故凡病將危者,必氣促似喘,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。蓋其真陰絕於下,孤陽浮於上,此氣短之極也。

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,未有不隨撲而滅者,良可哀也。夫人之生死由乎氣,氣之聚散由乎陰,而殘喘得以尚延者,賴一線之氣未絕耳,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。)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;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;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;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,要在終始。(予,與同。

短期,死期也。言五臟無氣,可與之定死期矣。終始,本經篇名,具十二經終之義。)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,以知五臟之期。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(以為常者,言人之常脈當如是也,故可因此以察五臟之氣。若欲知其短期,則在乎乍疏乍數,此其時相變代,乃與常代者不同,蓋以臟氣衰敗,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,故三部九候等論皆云乍疏乍數者死。愚按:代脈之義,自仲景叔和俱云: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脈代者死。

又曰:脈五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死,經名曰代。脈七來,是人一息半時,不復增減,亦名曰代,正死不疑。故王太僕之釋代脈,亦云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也。自後滑伯仁因而述之曰: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由是復止,尋之良久,乃復強起,為代。故後世以結促代並言,均目之為止脈,豈足以盡其義哉?夫緩而一止為結,數而一止為促,其至則或三或五或七八至不等,然皆至數分明,起止有力。

所主之病,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,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,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,此自結促之謂也。至於代脈之辨,則有不同。如宣明五氣篇曰脾脈代,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黃者其脈代,皆言臟氣之常候,非謂代為止也。又平人氣象論曰,長夏胃微耎弱曰平,但代無胃曰死者,乃言胃氣去而真臟見者死,亦非謂代為止也。由此觀之,則代本不一,各有深義。

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乃至數之代,即本篇之所云者是也。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,乃形體之代,即平人氣象論所云者也。又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,乃氣候之代,即宣明五氣等篇所云者是也。凡脈無定候,更變不常,則均謂之代。但當各因其變而察其情,庶得其妙。

設不明此,非惟失經旨之大義,即於脈象之吉凶,皆茫然莫知所辨矣,又烏足以言診哉?二篇詳義,見後十一及疾病類二十五。又按:本篇但言動止之數,以診五臟無氣之候,未嘗鑿言死期,而王氏脈經乃添出死期歲數,曰: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,一臟無氣,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。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,二臟無氣,卻後三歲麥熟而死。

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,三臟無氣,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。脈來十投而一止者,四臟無氣,歲中死。脈來五動而一止者,五臟無氣,卻後五日而死。自後諸家言脈者皆宗此說,恐未有一臟無氣而尚活四歲、二臟無氣而尚活三歲之理,診者辨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