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25)
十四卷 (25)
1. 二十一、虛實之反者病
空,孔同。)
白話文:
二十一、虛實相反的病症
2. 二十二、五實五虛死
(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,附:虛損治法)
黃帝曰:余聞虛實以決死生,願聞其情。岐伯曰:五實死,五虛死。(五實者,五臟之實也。五虛者,五臟之虛也。五實五虛具者皆死。然氣虛至盡,盡而死者,理當然也。若五實者,何以亦死?蓋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不脫不死,仍歸於氣盡耳。故愚謂邪無不足,正無有餘,實有假實,虛則真虛也。
)帝曰:願聞五實五虛。岐伯曰:脈盛,皮熱,腹脹,前後不通,悶瞀,此謂五實。(實者,邪氣盛實也。脈盛者,心所主也。皮熱者,肺所主也。腹脹者,脾所主也。前後不通,腎開竅於二陰也。悶瞀者,肝脈貫膈,氣逆於中也。瞀,茂、務二音,昏悶也,一曰目不明。)脈細,皮寒,氣少,泄利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
(虛者,正氣虛也。脈細,心虛也。皮寒,肺虛也。氣少,肝虛也。泄利前後,腎虛也。飲食不入,脾虛也。)帝曰:其時有生者何也?岐伯曰: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;(治之者,能使漿粥入胃則脾漸蘇,泄注止則腎漸固,根本氣回,故虛者活也。)身汗得後利,則實者活。
此其候也。(得身汗則表邪解,得後利則里邪除,內外通和,故實者活也。愚按:病有虛實者,虛因正氣不足,實因邪氣有餘也。凡外入之病多有餘,如六氣所感,飲食所傷之類也。內出之病多不足,如七情傷氣,勞欲傷精之類也。凡實者宜瀉,如《經》曰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溢者行之,強者瀉之之屬,皆用瀉之法也。
凡虛者宜補,如雲散者收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,驚者平之之屬,皆用補之法也。虛實之治,大概如此。第當今之人,實者無幾而虛者七八。病實者,其來速,其去亦速,故其治易。病虛者,損傷有漸,不易復元,故其治難。治實者但知為少壯新邪,則可攻可拔,猶無足慮。
治虛者,但察其根本有虧,則倏忽變幻,可無慮乎?凡治實之法,外有餘可散其表,內有餘可攻其里,氣有餘可行其滯,血有餘可逐其瘀,方治星羅,可無贅也。惟虛損之治,在法有未盡者,不得不詳其要焉。夫人之虛損,有先天不足者,有後天不足者。先天者由於稟受,宜倍加謹慎,急以後天人事培補之,庶可延年,使覺之不早而慢不為意,則未有不夭折者矣。
後天者由於勞傷,宜速知警省,即以情性藥食調攝之,使治之不早而遷延諱疾,則未有不噬臍者矣。凡勞傷之辨,勞者勞其神氣,傷者傷其形體。如喜怒思慮則傷心,憂思悲哀則傷肺,是皆勞其神氣也。飲食失度則傷脾,起居不慎則傷肝,色欲縱肆則傷腎,是皆傷其形體也。
白話文:
二十二、五實五虛死
黃帝問:「我聽說可透過虛實來判斷生死,想瞭解具體情況。」岐伯回答:「五實會致死,五虛也會致死。」(五實指五臟邪氣過盛,五虛指五臟正氣衰竭。若同時出現五實五虛,必死無疑。正氣耗盡而死是必然的,但為何五實也會致死?因邪氣聚集之處,正氣必然虛弱,若非正氣耗竭,邪氣不會致命,故歸根結底仍是正氣消亡。因此我認為:邪氣無不足,正氣無有餘;所謂『實』可能是假象,而『虛』必定是真虧。)
黃帝問:「何謂五實五虛?」岐伯解釋:
- 五實:脈象強盛、皮膚發熱、腹脹、大小便不通、胸悶神昏。(實為邪氣壅滯。脈盛屬心、皮熱屬肺、腹脹屬脾、二便不通屬腎、胸悶神昏因肝氣上逆。「瞀」音茂或務,指昏沈或視物不清。)
- 五虛:脈象細弱、皮膚寒冷、氣短、腹瀉不止、無法進食。(虛為正氣不足。脈細屬心、皮寒屬肺、氣短屬肝、洩瀉屬腎、不食屬脾。)
黃帝問:「為何有時患者能存活?」岐伯答:
- 虛證存活關鍵:能進食粥水且腹瀉停止。(治療時若患者能吸收營養,脾功能漸復;腹瀉止則腎氣固攝,根本之氣恢復,故可活。)
- 實證存活關鍵:發汗後通便。(汗出則表邪解,通便則裡邪除,內外氣機通暢,故可活。)
虛實治療原則:
- 實證宜瀉:如寒證用熱藥、熱證用寒藥、堅結者軟化、外邪驅除、瘀滯疏通等,皆屬瀉法。
- 虛證宜補:如氣散者收斂、乾燥者滋潤、緊急者緩和、脆弱者鞏固、衰弱者滋養、勞損者溫補、虧損者增益、驚恐者安撫等,皆屬補法。
當代虛實現狀:現代人實證少而虛證多。實證來去快,易治;虛證因漸進損傷,難復原。治實證只需針對新邪攻伐,無須過慮;治虛證則需顧及根本,稍不慎恐生劇變。
虛損成因與調治:
- 先天不足:因稟賦虛弱,需後天加倍調養,延緩衰敗;若輕忽必致早夭。
- 後天勞傷:因過度耗損,應及早警覺,以情志調節、藥物飲食補救;若拖延諱疾,終將懊悔莫及。
- 勞傷分類:
- 神氣耗損:如喜怒思慮傷心、憂悲過度傷肺。
- 形體損傷:如飲食失節傷脾、起居不當傷肝、縱慾過度傷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