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24)
十四卷 (24)
1. 二十一、虛實之反者病
(《素問·刺志論》全)
黃帝問曰:願聞虛實之要。岐伯對曰: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(形立於外,氣充於內,形氣相合,是謂和平。故氣實者形實,氣虛者形虛,此稟賦之常也。若形氣相反,則偏虛偏實之病生矣。)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病。(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此氣生於穀也,是謂穀氣。
故穀氣盛衰,候當相應,不應則為病矣。)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(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也。故脈之與血,相應者為常,不相應者反而病也。)帝曰:如何而反?岐伯曰: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(此以下即所以釋上文也。氣虛者陽虛也,當為身寒,而反病熱者,陰氣虛於內,陽邪盛於外也。
形氣相逆,故謂之反。按:下文雲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則此節亦當有氣盛身寒四字,必脫簡也。)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。(二陽有餘,三陰不足也。)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(胃腑受邪,及於肺也。)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(脈盛血少者,陽實陰虛也。
脈少血多者,陽虛陰實也。)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(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者,寒傷形也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者,暑傷氣也。愚按:《熱論篇》曰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本節復以身寒者為傷寒,身熱者為傷暑,其說若乎相反。不知四時皆有傷寒,而傷暑惟在夏月,病不同時者,自不必辨。
惟於夏至之後,有感寒暑而同時為病者,則不可不察其陰陽也。蓋陰邪中人,則寒集於表,氣聚於裡,故邪氣盛實而身本因寒也。暑邪中人,則熱觸於外,氣傷於中,故正氣疲睏而因熱無寒也。此夏月寒暑之明辨,故以二者並言於此,非謂凡患傷寒者,皆身寒無熱也。)谷入多而氣少者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。
(谷入多者,胃熱善於消穀也。脫血者,亡其陰也。濕居下者,脾腎之不足,亦陰虛也。陰虛則無氣,故谷雖入多而氣則少也。)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(邪在胃則不能食,故谷入少。邪在肺則息喘滿,故氣多。)脈小血多者,飲中熱也。(脈小者血應少,而反見其多,必或酒或飲,中於熱而動之也。
)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,此之謂也。(風為陽邪,居於脈中,故脈大。水漿不入,則中焦無以生化,故血少。)夫實者氣入也,虛者氣出也。(此下言虛實寒熱之因,用針補瀉之法也。氣入者充滿於內,所以為實。氣出者漏泄於中,所以為虛。)氣實者熱也,氣虛者寒也。
(氣為陽,氣實則陽實,故熱。氣虛則陽虛,故寒。)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,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。(入實者,刺實也。以右手持針,搖大其道,是右手開針空也。入虛者,刺虛也。出針之後,以左手推闔其門,是左手閉針空也。開則邪氣去,故實者可瀉;閉則神氣存,故虛者可補也。
白話文:
二十一、虛實之反者病
黃帝問道:我想瞭解虛實的要點。岐伯回答:氣充實則形體強健,氣虛弱則形體衰弱,這是正常現象;若與此相反,就是疾病。(形體顯現於外,氣充盈於內,形與氣相互協調,稱為平和。因此氣實則形實,氣虛則形虛,這是先天稟賦的常態。若形氣相反,就會產生偏虛或偏實的病症。)飲食充足則氣血旺盛,飲食不足則氣血虛弱,這是正常現象;若與此相反,就是疾病。(人體之氣源自飲食,食物進入胃後傳輸至肺,五臟六腑皆受其滋養,此氣由穀物所生,稱為穀氣。因此穀氣的盛衰應與氣血狀態相符,不相符則為病。)脈象強勁則血氣充足,脈象微弱則血氣不足,這是正常現象;若與此相反,就是疾病。(脈象的盛衰可反映血氣的虛實,故脈與血相應為常態,不相應則為病態。)
飲食多卻氣少,是因失血或濕邪積聚下焦。(飲食多代表胃熱消穀快;失血會耗陰;濕聚下焦因脾腎不足,亦屬陰虛。陰虛則氣弱,故食多氣少。)飲食少卻氣多,是因邪在胃或肺。(邪在胃則食慾差,故飲食少;邪在肺則呼吸喘滿,故氣多。)脈細卻血多,是因飲酒或熱飲。(脈細本應血少,反見血多,必因酒或熱飲激發血氣。)脈大卻血少,是因脈中風邪且未進食。(風為陽邪滯留脈中,故脈大;未進食則中焦無法生化氣血,故血少。)
實證是氣內聚,虛證是氣外洩。(此處說明虛實寒熱的成因及針灸補瀉之法。氣內聚則充實為實;氣外洩則耗散為虛。)氣實則熱,氣虛則寒。(氣屬陽,氣實則陽盛故熱;氣虛則陽弱故寒。)針刺實證時,右手出針後不按壓針孔;針刺虛證時,左手出針後按閉針孔。(刺實證時,右手持針搖大針孔以瀉邪;刺虛證時,左手按閉針孔以存正氣。開孔可瀉實,閉孔可補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