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21)

1. 十九、氣血以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

(此外感之生實也。實痛者必堅滿,中有留邪也。按之則實邪相拒,故痛愈甚。虛痛者必柔軟,中空無物也。按之則氣至而溫,故其痛止。是以可按者為虛,拒按者為實也。此節與《皮部論》《繆刺論》大同,一見經絡類三十一,一見針刺類三十。)帝曰:寒濕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榮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
(此外感之生虛也。凡寒濕中人,必傷衛氣,故皮膚不收而為縱緩,肌肉堅緊而為消瘦,營血澀於脈中,衛氣去於脈外,所以為虛。凡言語輕小曰聶,足弱不能行曰闢,皆氣不足也。氣虛作痛者,按之可以致氣,氣至則陽聚陰散,故可快然而痛止也。聶,尼輒切。闢音壁。)帝曰:善。

陰之生實奈何?岐伯曰: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(此內傷之生實也。陰逆於上則虛於下,陰虛則陽邪湊之,所以為實。然則實因於虛,此所以內傷多不足也。按:下文以喜則氣下為虛,而此節所重在怒,故曰實也。觀陰氣上逆之意,言怒可知。

又《舉痛論》曰怒則氣上,正此之謂。)帝曰:陰之生虛奈何?岐伯曰: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消則脈虛空,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,則血泣氣去,故曰虛矣。(此內傷之生虛也。下,陷也。消,散也。《舉痛論》曰喜則氣緩,與此稍異。因寒飲食者,寒氣熏滿中焦,必傷陽氣,故血澀氣去而中為虛也。

若飲食過度,留滯不消,雖亦內傷,此則虛中挾實,是又不可不為詳辨。)

白話文:

十九、氣血以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

外感引起的病症屬於實證。實證疼痛的特點是患處堅硬脹滿,因為體內有邪氣滯留。按壓時,實邪與外力相抗,所以疼痛會加劇。虛證的疼痛則表現為患處柔軟,裡面空虛沒有實邪。按壓時,氣血運行至患處而帶來溫暖,因此疼痛會停止。所以,能夠忍受按壓的是虛證,抗拒按壓的是實證。這段內容與《皮部論》《繆刺論》大致相同,一處記載於「經絡類三十一」,另一處見於「針刺類三十」。

黃帝問:寒濕之氣如何傷害人體?岐伯回答:寒濕侵襲人體時,皮膚鬆弛不收縮,肌肉僵硬緊繃,營血運行不暢,衛氣散失,因此稱為虛證。虛證的人說話輕微無力(聶),雙足虛弱難以行走(闢),這些都是氣不足的表現。氣虛引發疼痛時,按壓可以引入氣血,氣血到達後陽氣聚集、陰寒消散,因此會感到舒暢而疼痛停止。

黃帝說:很好。那陰氣導致的實證是如何形成的?岐伯回答:喜怒情緒不加節制會導致陰氣上逆,陰氣上逆則下部空虛,下部空虛則陽氣乘虛而入,因此稱為實證。這是內傷導致的實證,陰氣上逆導致下部空虛,陰虛則陽邪趁機侵入,因而形成實證。然而,實證根源在於虛證,這就是內傷多表現為虛損的原因。

黃帝又問:陰氣導致的虛證是如何形成的?岐伯回答:喜樂過度會使氣機下陷,悲傷過度則消耗氣機,氣機消耗則經脈空虛,再加上寒冷飲食的影響,寒氣充斥體內,導致血行不暢、氣機流失,因此稱為虛證。這是內傷導致的虛證。過度飲食導致積滯不消,雖然也是內傷,但屬於虛中夾實的情況,需要仔細辨別。

2. 二十、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

(《素問·調經論》連前篇)

帝曰:經言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余已聞之矣,不知其所由然也。(經言,引古經語也。陽主表,其氣熱。陰主裡,其氣寒。所以陽虛則寒,陽盛則熱,陰虛則熱,陰盛則寒也。)岐伯曰: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

(寒氣在外,阻遏陽道,故上焦不通,衛氣不溫於表,而寒氣獨留,乃為寒慄,此陽虛則外寒也。)帝曰:陰虛生內熱奈何?岐伯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(形氣,陰氣也。上焦之氣,水穀精微之所化也。今勞倦不慎,而形氣衰少,傷脾陰也。

故穀氣不盛則上焦不行,上不行則下脘不通,以致胃腑鬱熱,熏於胸中,此陰虛生內熱也。按:本節言勞倦傷形,指脾胃也。若情欲不節,則五臟失守而傷精,精傷則水虧,故邪火易生,陰虛內熱,此為尤甚。)帝曰:陽盛生外熱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(上焦之氣,主陽分也。

故外傷寒邪,則上焦不通,肌表閉塞,衛氣鬱聚,無所流行而為外熱,所謂人傷於寒,則病為熱,此外感證也。)帝曰:陰盛生內寒奈何?岐伯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則血凝泣,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(厥氣,寒厥之氣也。

或寒氣傷臟,或食飲寒涼,寒留中焦,陽氣乃去,經脈凝滯,故盛大而澀。蓋陽脈流利多滑,不滑則無陽可知,此內傷證也。)

帝曰:陰與陽並,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刺之奈何?岐伯曰:刺此者取之經隧,取血於營,取氣於衛,用形哉,因四時多少高下。(此下連前二章而統言刺法也。取血於營,刺陰氣也。取氣於衛,刺陽氣也。且人之形體,有長短肥瘦大小不同;天之四時,有寒暑溫涼不一。故凡刺此者,必用人之形,因天之序,以為針之多少高下耳。

)帝曰:血氣以並,病形以成,陰陽相傾,補瀉奈何?岐伯曰:瀉實者氣盛乃內針,針與氣俱內,以開其門如利其戶,針與氣俱出,精氣不傷,邪氣乃下,外門不閉,以出其疾,搖大其道如利其路,是為大瀉,必切而出,大氣乃屈。(氣盛乃內針者,因病人之吸氣而入針也。

針與氣俱出者,候病人之呼氣而出針也。蓋氣盛納針,迎而奪之也。開其門,利其戶,針與氣俱出,則邪必從而竭矣。故必切中其疾而後出針,則大邪之氣可以屈伏,是謂大瀉之法。

)帝曰:補虛奈何?岐伯曰:持針勿置,以定其意,候呼內針,氣出針入,針空四塞,精無從去,方實而疾出針,氣入針出,熱不得還,閉塞其門,邪氣布散,精氣乃得存,動氣候時,近氣不失,遠氣乃來,是謂追之。(持針勿置,以定其意,謂宜詳審補法而後下之針也。如必先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,推而按之,彈而怒之,抓而下之之類皆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、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

黃帝問:「古代醫經提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我已聽過這些說法,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」
岐伯回答:「陽氣由上焦接受氣血,用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。若寒氣侵襲體表,上焦的氣血運行受阻,寒氣便獨留於體外,因此產生寒冷顫抖的症狀。」

黃帝問:「陰虛導致內熱是什麼原因?」
岐伯解釋:「過度勞累會使形體氣血衰弱,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上焦氣血不暢,下脘阻塞,胃中熱氣上熏胸中,因而產生內熱。」

黃帝問:「陽盛導致外熱又是怎麼回事?」
岐伯說:「上焦氣血不通,皮膚緊密,毛孔閉塞,汗孔不通,衛氣無法宣散,因此體表發熱。」

黃帝問:「陰盛導致內寒的原因為何?」
岐伯回答:「寒氣上逆,積聚胸中無法排出,陽氣消散,寒氣獨留,血液凝滯,脈絡不通,脈象盛大而滯澀,因而形成內寒。」

黃帝問:「陰陽失衡,血氣失調,病症形成後,針刺該如何進行?」
岐伯說:「針刺時應選取經絡,調血從營分入手,調氣從衛分入手,並根據患者體型及四季變化調整針刺的深淺與次數。」

黃帝問:「血氣失調,病症已成,陰陽偏頗,補瀉該如何操作?」
岐伯回答:「瀉實證時,趁患者吸氣時進針,針與氣同入,如同打開門戶,再趁呼氣時出針,使邪氣排出而不傷正氣。出針時搖大針孔,使邪氣徹底外洩,此為大瀉之法。」

黃帝問:「補虛該如何進行?」
岐伯說:「持針時先安定心神,待患者呼氣時進針,氣出針入,使針孔緊閉,精氣不散。待氣血充盈時迅速出針,趁吸氣時退針,使熱氣留存體內。閉合針孔,邪氣消散,正氣得以保存,調動氣血運行,使近處氣血不散,遠處氣血來復,此為補虛之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