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19)

1. 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
(此脾經之表邪也。脾主肌肉,故微邪未深者,但肌肉間蠕動,如有蟲之微行也。脾土畏風木,風主動,故命曰微風。蠕音軟,又乳允切。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瀉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。(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,以胃為脾之陽也。故實者瀉之,瀉脾之陽邪也;虛者補之,補脾之陽氣也。
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取分肉間,無中其經,無傷其絡,衛氣得復,邪氣乃索。(此刺脾經之微邪也。邪在肌肉,故但當刺其分肉間,使衛氣得復,則邪氣自索。索者,散也。)

帝曰:善。志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不足則厥。(此腎臟之虛實也。腎藏志,水之精也。水化寒,故腎邪有餘,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泄。腎氣不足,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衝。《本神篇》曰:腎藏精,精舍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《解精微論》曰: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

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;陰並於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骨節有動。(此腎經之微邪也。腎主骨,邪未入臟而薄於骨,故但於骨節之間,有鼓動之狀。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,不足則補其復溜。(然筋當作然谷,足少陰之滎穴也,出其血可以瀉腎之實。

復溜,足少陰之經穴也,致其氣可以補腎之虛。)帝曰:刺未並奈何?岐伯曰:即取之,無中其經,邪所乃能立虛。(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。即取之,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。故無中其經穴,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。)

白話文:

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
(這是脾經的表面病邪。脾主肌肉,所以輕微的邪氣未深入時,只是肌肉間有蠕動的感覺,像有蟲子輕微爬行。脾土畏懼風木,風主動,因此稱為微風。"蠕"的發音為"軟",或讀作"乳允切"。)

黃帝問:"補瀉的方法如何?"
岐伯答:"形體有餘則瀉其陽經,不足則補其陽絡。(經穴和絡穴都屬足陽明經,因為胃是脾的陽。實證時瀉之,是瀉脾的陽邪;虛證時補之,是補脾的陽氣。)"

黃帝問:"如何針刺輕微的病邪?"
岐伯答:"取分肉之間的穴位,不要刺中其經,也不要傷及其絡,衛氣得以恢復,邪氣就會消散。(這是針刺脾經的輕微病邪。邪在肌肉,所以只需刺其分肉之間,使衛氣恢復,邪氣自然消散。即散的意思。)"

黃帝說:"好。志有餘和不足的情況如何?"
岐伯答:"志有餘則腹脹、洩瀉,不足則四肢厥冷。(這是腎臟的虛實。腎藏志,為水之精。水化為寒,所以腎邪有餘時,寒氣在腹會導致腹脹和洩瀉;腎氣不足時,陰虛陽勝會導致四肢厥冷、氣逆上衝。《本神篇》說:腎藏精,精含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《解精微論》說:厥則陽氣聚於上,陰氣聚於下。陽氣聚於上則火獨盛;陰氣聚於下則足寒,足寒則腹脹。)"

如果血氣尚未並聚,五臟安定,只是骨節有輕微動感。(這是腎經的輕微病邪。腎主骨,邪未入臟而僅靠近骨,所以骨節之間有鼓動的感覺。)

黃帝問:"補瀉的方法如何?"
岐伯答:"志有餘則瀉然谷穴的血,不足則補其復溜穴。(然谷是足少陰經的滎穴,放血可以瀉腎之實。復溜是足少陰經的經穴,補氣可以補腎之虛。)"

黃帝問:"如何針刺未並聚的病邪?"
岐伯答:"直接取病邪所在之處,不要刺中其經,邪氣便能立刻消散。(這是針刺腎經骨節病邪的方法。即取之是指直接在病邪所在之處針刺。因此不刺經穴,邪氣自去而可立即消散。)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