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8)
十四卷 (18)
1. 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著針勿斥,移氣於不足,神氣乃得復。(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,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。微邪在心經之表,故當按摩勿釋,欲散其外也;著針勿斥,毋傷其內也;乃可移氣於不足,邪去而神自復矣。)
帝曰:善。氣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(此肺臟之虛實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,實則喘喝胸盈仰息。大略同也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白氣微泄。(此肺經之表邪也。血氣未並,義俱如前。肺主皮膚而屬金,微邪客之,故命曰白氣微泄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氣有餘則瀉其經隧,無傷其經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。不足則補其經隧,無出其氣。(經隧義如前。瀉其經隧者,謂察其有餘之脈,瀉其邪氣而已;無傷其大經,出其血,泄其正氣,此刺氣之法也。有餘尚爾,不足可知矣。)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釋,出針視之曰:我將深之。
適人必革,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,無所休息,氣泄腠理,真氣乃相得。(此刺肺經之微邪也。適,至也。革,變也。先行按摩之法,欲皮膚之氣流行也。次出針而視之曰:我將深之。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。適人必革者,謂針之至人,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。如是則精氣既伏於內,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,故真氣得其所矣。
)
帝曰:善。血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(此肝臟之虛實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肝藏血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孫絡外溢,則經有留血。(此肝經之表邪也。邪不在臟而在經,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,則知其大經之內,有留止之血也。
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血有餘則瀉其盛經,出其血。不足則視其虛經,內針其脈中,久留而視脈大,疾出其針,無令血泄。(血有餘則盛經滿溢,故當瀉而出之。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,內針補之。然補虛之法,必留針以候氣,所謂如待所貴、不知日暮者是也。留針既久,但視其脈已大,是氣已至,則當疾出其針矣。
血去則愈虛,故無令血泄也。)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視其血絡,刺出其血,無令惡血得入於經,以成其疾。(此刺肝經之表邪也。邪血在絡,但速去之,自可免入經之患矣。)
帝曰:善。形有餘不足奈何?岐伯曰: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(此脾臟之虛實也。涇,水名也。溲,溺也。脾濕勝則氣壅不行,故腹脹而涇溲不利。脾主四肢,故虛則四肢不用。此與《本神篇》義同。涇音經。溲音搜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
白話文:
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黃帝問:如何針刺治療微邪?岐伯答:持續按摩患處,下針時不要用力過猛,將邪氣從不足之處轉移,神氣就能恢復。(這是在心經上針刺外邪的方法,也就是上文所說的「神之微」。微邪在心經的表層,所以要持續按摩驅散外邪;下針時不強力刺激,避免傷到內部;這樣才能移轉邪氣至不足之處,邪氣去除後神氣自然恢復。)
黃帝說:很好。氣的過剩和不足會如何表現?岐伯答:氣過剩會喘咳、氣息上逆,不足則呼吸通暢但氣息短弱。(這是肺臟的虛實情況。《本神篇》提到:肺氣虛會鼻塞、呼吸不順、氣息短弱;肺氣實則喘息有聲、胸部脹滿、仰頭呼吸。大致相同。)若血氣尚未混合,五臟安穩,只是皮膚輕微受邪,稱為「白氣微洩」。(這是肺經表層的邪氣。「血氣未並」的意義如前所述。肺主皮膚且五行屬金,輕微邪氣侵犯,因此稱為白氣微洩。)
黃帝問:如何進行補瀉治療?岐伯答:氣過剩時瀉其經絡通道,不要傷及其主經,不要放血,也不要洩漏正氣。不足時則補其經絡通道,不要洩漏正氣。(「經隧」的意義如前。所謂瀉其經隧,是指觀察過剩的脈象,只瀉其邪氣;不傷主經、不放血、不洩正氣,這是針刺調氣的方法。過剩尚且如此,不足時更需謹慎。)黃帝問:如何針刺微邪?岐伯答:持續按摩,出針時對患者說:「我要深刺。」實際上進針時改為淺刺,使患者精神內斂,邪氣散亂無從依附,最終從肌肉紋理洩出,真氣就能恢復。(這是針刺肺經微邪的方法。「適」是到,「革」是改變。先按摩讓皮膚氣血流通,再出針告訴患者要深刺,使其因恐懼而精神內守。實際進針時卻改為淺刺,如此精氣內斂,邪氣散亂外洩,真氣便能正常運行。)
黃帝說:很好。血的過剩和不足會如何表現?岐伯答:血過剩易怒,不足則易恐懼。(這是肝臟的虛實狀態。《本神篇》提到:肝藏血,肝氣虛則恐懼,實則易怒。)若血氣尚未混合,五臟安穩,但孫絡脈氣外溢,經脈中可能留滯瘀血。(這是肝經表層的邪氣。邪不在臟而在經,只要觀察到孫絡脈有外溢現象,就知道主經中有留滯的瘀血。)
黃帝問:如何進行補瀉治療?岐伯答:血過剩則瀉其充盛的經脈,放出瘀血。不足時則觀察虛弱的經脈,將針刺入脈中,久留針等待脈象變大後迅速出針,避免出血。(血過剩時經脈滿溢,因此需瀉血。血不足時則選虛弱經脈進針補益。補虛之法必須留針候氣,正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說:「如等待貴客,不知時間流逝」。留針夠久,脈象變大表示氣至,此時應快速出針。失血會加重虛弱,因此避免放血。)黃帝問:如何針刺留滯的瘀血?岐伯答:觀察血絡,刺出瘀血,防止惡血進入經脈引發疾病。(這是針刺肝經表邪的方法。邪血在絡脈時儘快去除,可避免流入經脈的隱患。)
黃帝說:很好。形的過剩和不足會如何表現?岐伯答:形過剩則腹脹、大小便不暢,不足則四肢無力。(這是脾臟的虛實狀態。「涇」指水,「溲」指小便。脾濕過盛會氣滯,導致腹脹、二便不利。脾主四肢,因此虛弱時四肢無力。此與《本神篇》所述一致。)若血氣尚未混合,五臟安穩,只是肌肉輕微蠕動,稱為「微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