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17)

1. 十七、五臟虛實病刺

今肺病連腎,以氣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,故下文兼取足少陰以治之。尻,開高切。髀,並米切,又音比。腨音篆。胻音杭,又形敬切。)虛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嗌乾。(報,復也。不能報息,謂呼吸氣短,難於接續也。手太陰之絡會於耳中,故氣虛則聾,其脈循喉嚨,故為嗌乾也。

嗌音益。)取其經太陰,足太陽之外、厥陰內血者。(太陰,肺之本經也,故當因其虛實取而刺之。更取足太陽之外,外言前也。足厥陰之內,內言後也。正謂內踝後直上腨之內側者,乃足少陰脈次也。視左右足脈,凡少陰部分,有血滿異於常處者,取而去之,以瀉其實。)

腎病者,腹大脛腫喘咳,身重,寢汗出憎風;(此腎經之實邪也。足少陰之脈上腨內,夾臍上行入肺中。陰邪上侵,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。腎主骨,骨病故身重。腎主五液,在心為汗,而腎邪侮之,心氣內微,改為寢汗出。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。即此之謂。

凡汗多者表必虛,表虛者陽必衰,故惡風也。憎音曾。)虛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清厥意不樂。(足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,腎虛則心腎不交,故胸中痛。大腹小腹痛者,正以腎脈自下而上,至俞府而止也。腎藏精,精化氣,精虛則氣虛,故為清冷厥逆。腎之神為志,惟志不足,故意有不樂也。

)取其經少陰、太陽血者。(足少陰、太陽為表裡也。凡刺之道,自當虛補實瀉,然經絡有血,猶當先去血脈,而後平其有餘不足焉。《三部九候論》曰: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。此之謂也。)

白話文:

現在如果肺部的疾病連帶影響到腎臟,這是因為氣往下陷落,造成母(肺)病而影響到子(腎)。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會提到同時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來治療。

肺虛弱會出現呼吸短促、難以接續,耳朵聽力下降,咽喉乾燥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手太陰肺經的絡脈與耳朵相連,肺氣虛弱則會耳聾;其脈絡也經過喉嚨,所以會咽喉乾燥。治療上,會取肺經(手太陰肺經),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的外側,和足厥陰肝經內側有瘀血的地方來刺血。這裡說的「外」,指的是前面,「內」指的是後面。具體來說,就是指內踝後方,往上直行小腿肚內側,這是足少陰腎經循行的位置。觀察左右腳的脈搏,凡是足少陰腎經的部位,有血瘀積與平常不同的地方,就取那裡的血放掉,來瀉除實證。

腎臟的疾病,會出現腹部脹大、小腿腫脹、喘咳、身體沉重、睡覺時出汗、怕風等症狀。這是腎經有實邪的表現。足少陰腎經的脈絡會從小腿肚內側,夾著肚臍往上行走到肺部。陰邪上侵,所以腹部脹大,小腿腫脹,並伴有喘咳。腎主骨,所以腎病會感覺身體沉重。腎主五液,在心為汗,腎的邪氣侵犯,導致心氣內弱,就會變成睡覺時出汗。就像《脈要精微論》說的,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和身體發冷,就是這個意思。一般來說,汗多表示體表虛弱,體表虛弱則陽氣必衰,所以會怕風。

如果腎虛弱,會出現胸部疼痛,大腹和小腹都疼痛,手腳冰冷、精神不振等症狀。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從肺部出來,絡於心臟,注入胸中。腎虛會導致心腎不交,所以胸部會疼痛。大腹和小腹疼痛,正是因為腎經從下往上走,到俞府穴就停止了。腎臟儲藏精氣,精氣化生為氣,精虛則氣虛,所以會手腳冰冷。腎的神志是志,志氣不足,所以精神會不愉快。治療上,會取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有瘀血的地方來刺血。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是互為表裡的經脈。凡是針刺的原則,應該要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但如果經絡中有瘀血,就應該先放血,然後再調整其虛實。正如《三部九候論》所說:必須先衡量身體的肥瘦,來判斷氣的虛實,實證就瀉,虛證就補,必須先去除血脈中的瘀血,然後再調整,就是這個意思。

2. 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
(《素問·調經論》)

黃帝問曰:余聞刺法言:有餘瀉之,不足補之。何謂有餘?何謂不足?岐伯對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帝欲何問?帝曰:願盡聞之。岐伯曰: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,凡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(神屬心,氣屬肺,血屬肝,形屬脾,志屬腎,各有虛實,故其氣不等。

)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(精氣精液義,詳藏象類二十五。四肢,手足也,合九竅五臟,共為十六部。三百六十五節者,言脈絡之會。如《九針十二原篇》曰: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

所謂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非皮肉筋骨也。凡此諸部,皆所以生百病者。)岐伯曰:皆生於五臟也。(陰陽表裡,無非五臟之所主也。)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。(正以見形成於外,神藏於內,惟此五者而已。)志意通,內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臟。

(志意者,統言人身之五神也。骨髓者,極言深邃之化生也。五神藏於五臟而心為之主,故志意通調,內連骨髓,以成身形五臟,則互相為用矣。)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(隧,潛道也。經脈伏行,深而不見,故曰經隧。

五臟在內,經隧在外,脈道相通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乃生百病,故但守經隧,則可以治五臟之病。)

帝曰:神有餘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(心藏神,火之精也。陽勝則神王,故多喜而笑。陽衰則陰慘乘之,故多憂而悲。《本神篇》曰: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《行針篇》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皆此義也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

(此外邪之在心經也。並,偏聚也。邪之中人,久而不散,則或並於氣,或並於血,病乃甚矣。今血氣未並,邪猶不深,故五臟安定。但灑淅起於毫毛,未及經絡,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,神之微病也,故命曰神之微。)帝曰:補瀉奈何?岐伯曰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。(小絡,孫絡也。

斥,棄除也。心主血脈而藏神,神本無形,故神有餘者,但瀉其小絡之血,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,神自平矣。)神不足者,視其虛絡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無出其血,無泄其氣,以通其經,神氣乃平。(按而致之,致其氣也。刺而利之,補不足以行其滯也。病以神不足,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氣,但欲通其經耳。

白話文:

十八、有餘有五不足有五

黃帝問道:我聽說針灸療法說:「有餘則瀉之,不足則補之」。什麼是有餘?什麼是不足呢?

岐伯回答說:有餘的有五種,不足的也有五種,您想問哪方面?

黃帝說:我想全部都聽聽。

岐伯說:神、氣、血、形、志,這五者都有過剩和不足的情況,總共十種,它們的氣機並不均衡。(神屬心,氣屬肺,血屬肝,形屬脾,志屬腎,各有虛實,所以氣機不均。)

黃帝說:人體有精氣津液,有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這些都可能導致百病的產生,百病的產生,都有虛實之分。您剛才說有餘有五,不足也有五,這是怎麼產生的呢?(精氣精液的意義,詳見藏象類二十五。四肢指手足,與九竅五臟合稱十六部。三百六十五節指的是脈絡的交會點,如同《九針十二原篇》所說: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。所謂節,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,而不是指皮肉筋骨。所有這些部位,都是產生百病的原因。)

岐伯說:這些都是源於五臟。(陰陽表裡,都歸屬於五臟所主宰。)因為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從而形成形體。(這說明形體形成於外,神藏於內,只有這五者而已。)意志相通,內連骨髓,形成身形五臟。(意志,是統稱人體的五神。骨髓,指的是最深層次的化生作用。五神藏於五臟,而心為之主,所以意志相通調和,內連骨髓,以形成身形五臟,彼此互相作用。)五臟的運行,都通過經絡來運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就會變化而生,所以要守住經絡。(隧,指隱藏的通道。經脈伏行於深處,看不見,所以稱經隧。五臟在內,經隧在外,脈道相通,以運行血氣,血氣不和,就會產生百病,所以只要守住經隧,就可以治療五臟的疾病。)

黃帝說:神有餘和不足各是什麼情況?

岐伯說:神有餘則笑個不停,神不足則悲傷。(心藏神,是火之精華。陽氣旺盛則神氣充沛,所以容易喜笑。陽氣衰弱則陰寒之氣乘機而入,所以容易憂愁悲傷。《本神篇》說: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《行針篇》說:陽氣多者多喜,陰氣多者多怒,都是這個道理。)血氣未凝滯,五臟安穩,邪氣客於形體,灑淅之感起於毫毛,還未侵入經絡,所以稱為神的微小病變。(這是指邪氣在心經。並,指聚集。邪氣侵入人體,久而不散,就會或聚集於氣,或聚集於血,疾病就會加重。現在血氣未凝滯,邪氣還不深,所以五臟安穩。只是灑淅之感起於毫毛,還未及經絡,這是浮淺的微邪在脈表,是神的微小病變,所以稱為神之微。)

黃帝說:那該怎麼補瀉呢?

岐伯說:神有餘,則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不要太深,不要刺中大經,神氣就能平緩。(小絡,指分支經絡。斥,指去除。心主血脈而藏神,神本無形,所以神有餘者,只要瀉其小絡之血,不要出血太深及刺中經絡,神氣自然會平緩。)神不足者,要觀察其虛弱的經絡,用針按壓以疏通其氣,再用針刺以使其通暢,不要出血,不要泄其氣,使經絡通暢,神氣就能平緩。(按而致之,指引導其氣。刺而利之,指補不足以使其運行通暢。因為病情是神不足,所以不宜出血及泄其氣,只要使其經絡通暢就可以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