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5)
十四卷 (15)
1. 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(脈之實滿,邪有餘也。手足寒者,陰逆在下。頭熱者,陽邪在上。陰陽乖離,故為上實下虛之病。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,得其和氣,故可以生。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,陽劇於夏,陰劇於冬,故死。)脈浮而澀,澀而身有熱者死。(浮而身熱,陽邪盛也。澀為氣血虛,陰不足也。
外實內虛則孤陽不守,故死。)帝曰:其形盡滿何如?岐伯曰:其形盡滿者,脈急大堅,尺澀而不應也,(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。陽有餘,故其形盡滿,脈當急大而堅;陰不足,故當尺澀而不應也。)如是者,從則生,逆則死。帝曰:何謂從則生、逆則死?岐伯曰:所謂從者,手足溫也。
所謂逆者,手足寒也。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陽邪盛者,手足當溫為順;若手足寒冷,則以邪盛於外,氣虛於內,正不勝邪,所以為逆。)
白話文:
十六、邪氣盛則為實證,精氣虧損則為虛證
脈象實而充盈,是邪氣過盛的表現。手腳寒冷,是因為陰寒之氣逆行在下部;頭部發熱,則是由於陽熱邪氣聚集在上部。陰陽之氣互相背離不調和,因此形成上實下虛的病證。春秋季節是陰陽相對平和的時期,若能與天地之氣相應,病情可能好轉。而冬夏則是陰陽偏盛的季節,夏季陽氣過旺,冬季陰氣過盛,病情容易惡化甚至導致死亡。
脈象浮而澀,同時身體發熱的人可能死亡。脈浮且身體發熱,是陽邪過盛的表現;脈澀則代表氣血虛弱,陰液不足。外表現實而內裡虛損,導致孤陽無法固守,因此可能死亡。
黃帝問:「身體腫脹飽滿的情況如何?」岐伯回答:「身體腫脹飽滿的人,脈象緊急、大而堅硬,但尺脈卻澀而不調和。這是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的徵兆。陽氣過盛,所以身體腫脹,脈象急大而堅硬;陰氣不足,所以尺脈澀而不應。這種情況,順應病情就有生機,違逆則會死亡。」
黃帝問:「什麼是順應則生、違逆則死?」岐伯回答:「所謂順應,是指手腳溫暖;所謂違逆,是指手腳寒冷。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,因此陽邪盛時,手腳溫暖是順應的表現;若手腳寒冷,則表示邪氣外盛而內在氣虛,正氣無法戰勝邪氣,因此是違逆之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