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14)

1. 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
故此以尺緩為實也。詳脈色類十六、十九。)故曰滑則從,澀則逆也。(滑,陽脈也。澀,陰脈也。實而兼滑,陽氣勝也,故為從。若見澀,則陰邪勝而陽氣去也,故為逆。)夫虛實者,皆從其物類始,故五臟骨肉滑利,可以長久也。(物之生則滑利,死則枯澀,皆由陽氣之存亡耳。

脈之逆順,亦猶是也。)帝曰:絡氣不足,經氣有餘何如?岐伯曰:絡氣不足、經氣有餘者,脈口熱而尺寒也,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,治主病者。(絡脈在表,主乎陽也。經脈通里,主乎陰也。經氣有餘則脈口熱,陰分之邪盛也。絡氣不足則尺中寒,陽分之氣虛也。陽虛者畏陰勝之時,故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。

治主病者,即下文灸刺之義。按:本節以脈口熱為經氣有餘,尺寒為絡氣不足,故王氏以尺寸言陰陽,注曰陰分主絡,陽分主經。然《經脈》《脈度》等篇曰:經脈為里,浮而淺者為絡。是經本陰也,絡本陽也,難以反言。夫尺寸者,分陰陽之位耳,而陰陽之氣,則五臟上下無所不在。

如寸有肺金,陰不在上乎?尺有命門,陽不在下乎?故反言尺寸則可,反言經絡則不可。且本節之義,重在經絡,不在尺寸,觀者當詳辨之。)帝曰:經虛絡滿何如?岐伯曰:經虛絡滿者,尺熱滿,脈口寒澀也,此春夏死,秋冬生也。(經虛絡滿者,陰氣不足,陽邪有餘也。

陰虛者畏陽勝之時,故春夏死,秋冬生。按:王氏注此二節曰:春夏陽氣高,故脈口熱、尺中寒為順。秋冬陽氣下,故尺中熱、脈口寒為順。此說若為近理,而實有所不然也。觀《內經》論脈諸篇,則但言陰陽浮沉隨氣候,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。學者於此不辨,恐反資多歧之惑。

)帝曰:治此者奈何?岐伯曰: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。(此正以絡主陽,經主陰,灸所以補,刺所以瀉也。)帝曰:何謂重虛?岐伯曰:脈氣上虛尺虛,是謂重虛。(陰陽俱虛,是重虛也。)帝曰:何以治之?岐伯曰:所謂氣虛者,言無常也。尺虛者,行步恇然。

(氣虛即上虛,氣虛於上,故言亂無常。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尺虛者下虛,故行步恇然怯弱也。恇音匡。)脈虛者,不象陰也。(氣口獨為五臟主,脈之要會也。五臟為陰,臟虛則脈虛,脈虛者陰虧之象,故曰不象陰也。)如此者,滑則生,澀則死也。

(義同前。)帝曰:寒氣暴上,脈滿而實何如?(此指傷寒之屬也。)岐伯曰:實而滑則生,實而逆則死。(邪盛者脈當實,實而兼滑,得陽脈也,故生。若見陰脈為逆,故死。按《玉機真藏論》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。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詳脈色類十二。)帝曰:脈實滿,手足寒,頭熱,何如?岐伯曰:春秋則生,冬夏則死。

白話文:

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
因此,尺脈緩代表實證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脈色類十六、十九。)所以說脈象滑順表示順從,澀滯則表示逆反。(滑脈屬陽,澀脈屬陰。實證兼有滑脈,表示陽氣旺盛,故為順從;若出現澀脈,則陰邪旺盛而陽氣衰退,故為逆反。)虛實的判斷,都是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而來,因此五臟與筋骨肌肉滑利順暢,生命才能長久。(生物活著時滑利,死後則枯澀,這都取決於陽氣是否存在。脈象的順逆也是如此。)

黃帝問:「絡脈氣不足,經脈氣有餘,會怎樣?」岐伯回答:「絡脈氣不足、經脈氣有餘時,脈口處感覺熱而尺脈處感覺寒。這種情況在秋冬時為逆,春夏時為順,治療時應針對主要病症。」(絡脈在表層,主導陽氣;經脈通達內部,主導陰氣。經脈氣有餘則脈口發熱,表示陰分邪氣過盛;絡脈氣不足則尺脈寒冷,表示陽分氣虛。陽虛者畏懼陰盛之時,因此秋冬為逆,春夏為順。「治主病者」即下文提到的針灸原則。)

黃帝問:「經脈虛而絡脈滿,會怎樣?」岐伯回答:「經脈虛而絡脈滿時,尺脈處熱且滿,脈口處寒且澀。這種情況在春夏時容易導致死亡,秋冬時則可能存活。」(經脈虛而絡脈滿,表示陰氣不足、陽邪過盛。陰虛者畏懼陽盛之時,因此春夏危險,秋冬較好。)

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這種情況?」岐伯回答:「絡脈滿而經脈虛時,應灸陰分、刺陽分;經脈滿而絡脈虛時,應刺陰分、灸陽分。」(這是因為絡脈主陽,經脈主陰;灸法用於補益,刺法用於瀉除。)

黃帝問:「什麼是重虛?」岐伯回答:「脈氣上部虛、尺脈虛,稱為重虛。」(陰陽俱虛即重虛。)黃帝問:「如何治療?」岐伯回答:「所謂氣虛,指言語無序;尺脈虛者,行走軟弱無力。」(氣虛即上部虛,氣虛於上則言語混亂;尺脈虛即下部虛,因此行走怯弱。脈虛者不符合陰的狀態,因為五臟為陰,臟虛則脈虛。)這種情況下,脈滑則生,脈澀則死。

黃帝問:「寒氣突然上衝,脈滿而實,會怎樣?」岐伯回答:「脈實而滑則生,脈實而逆則死。」(邪氣盛時脈應實,實而兼滑為陽脈,故可生;若見陰脈則為逆,故死。)

黃帝問:「脈實滿,手足寒,頭部熱,會怎樣?」岐伯回答:「春秋時可生,冬夏時易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