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13)
十四卷 (13)
1. 十五、八虛以候五臟
(《靈樞·邪客篇》)
黃帝問於岐伯曰:人有八虛,各何以候?(八虛,即《五臟生成篇》所謂八溪也,是皆筋骨之隙,氣血之所流注者,故曰八虛。)岐伯答曰:以候五臟。(謂可因八虛以察五臟之病。)黃帝曰:候之奈何?岐伯曰:肺心有邪,其氣留於兩肘。(人之五臟,惟肺與心居於膈上,其經屬手,脾肝腎俱在膈下,其經屬足,故肺心有邪,乘虛而聚,其氣必留於兩肘,在肺則尺澤,在心則少海之次。)肝有邪,其氣流於兩腋。
(肝與膽合,其經自足而上,皆行脅腋之間,故肝邪乘虛而聚者,其氣當流於兩腋,即期門、淵腋等穴之次。)脾有邪,其氣留於兩髀。(脾與胃合,其脈皆自脛股上出衝門、氣衝之間,故邪氣留於髀跨間者,知為脾經之病。髀,並米切,又音比。)腎有邪,其氣留於兩膕。
(腎與膀胱為表裡,其經皆出膝後陰谷、委中之間,故邪氣留於兩膕者,知為腎經之病。膕音國。)凡此八虛者,皆機關之室,真氣之所過,血絡之所遊,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,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,不得屈伸,故痀攣也。(機,樞機也。關,要會處也。室,猶房室也。
凡此八者,皆氣血之所由行也,正氣居之則為用,邪氣居之則傷經絡機關,而屈伸為之不利,此八虛可候五臟也。痀音拘。)
白話文:
十五、八虛以候五臟
黃帝問岐伯:「人體有八處關節虛隙(八虛),分別能診察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可用來觀察五臟的狀況。」黃帝追問:「如何診察?」岐伯解釋:
-
肺與心有病邪時,邪氣會滯留在兩肘。(因心肺位於橫膈上方,經脈分布於手部,邪氣易聚於肘部,如肺病反映在尺澤穴,心病反映在少海穴附近。)
-
肝有病邪時,邪氣會流注兩腋。(肝膽經脈循行於脅腋間,如肝病邪氣會積聚於腋下,如期門、淵腋等穴周圍。)
-
脾有病邪時,邪氣會滯留兩側大腿。(脾胃經脈從下肢內側上行至髖部,若邪氣停留於大腿內側,可判斷為脾經病變。)
-
腎有病邪時,邪氣會滯留兩膝後膕窩。(腎與膀胱經脈循行膝後陰谷、委中穴一帶,膕窩邪氣多反映腎經問題。)
這八處關節虛隙是氣血運行的關鍵通道,也是關節活動的樞紐。若邪氣或瘀血滯留,會損傷經絡、骨節,導致關節僵硬、屈伸困難,甚至引發攣縮。因此,觀察八虛的狀態,可推斷五臟的健康狀況。
2. 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(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)
黃帝問曰:何謂虛實?岐伯對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(邪氣有微甚,故邪盛則實。正氣有強弱,故精奪則虛。奪,失也。愚按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,二句為病治之大綱,其辭似顯,其義甚微,最當詳辨,而辨之有最難者何也?蓋實言邪氣,實宜瀉也;虛言正氣,虛宜補也。凡邪正相搏而為病,則邪實正虛,皆可言也。
故主瀉者則曰邪盛則實,當瀉也;主補者則曰精奪則虛,當補也。各執一句,茫無確見,藉口文飾,孰得言非?是以至精之訓,反釀莫大之害。不知理之所在,有必不可移易者,奈時醫不能察耳。余請析此為四,曰孰緩孰急,其有其無也。所謂緩急者,察虛實之緩急也。無虛者急在邪氣,去之不速,留則生變也;多虛者急在正氣,培之不早,臨期無濟也。
微虛微實者,亦治其實,可一掃而除也;甚虛甚實者,所畏在虛,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己之不可勝,則邪無不退也。二虛一實者兼其實,開其一面也;二實一虛者兼其虛,防生不測也。總之實而誤補,固必增邪,猶可解救,其禍小;虛而誤攻,真氣忽去,莫可挽回,其禍大。此虛實之緩急,不可不察也。
所謂有無者,察邪氣之有無也。凡風寒暑濕火燥皆能為邪,邪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必有所居,求得其本則直取之,此所謂有,有則邪之實也;若無六氣之邪而病出三陰,則惟情欲以傷內,勞倦以傷外,非邪似邪,非實似實,此所謂無,無則病在元氣也。不明虛實有無之義,必至以逆為從,以標作本,絕人長命,損德多矣,可不懼且慎哉!)帝曰:虛實何如?(問五臟虛實之大體也。)岐伯曰:氣虛者肺虛也,氣逆者足寒也,(肺主氣,故氣虛者即肺虛也。
氣逆不行,則無以及於四肢,陽虛於下,故足寒也。)非其時則生,當其時則死。(以肺虛而遇秋冬,非相賊之時故生。若當春則金木不和,病必甚;當夏則金虛受克,病必死也。一曰肺王於秋,當秋而氣虛,金衰甚也,故死。於義亦通。)餘臟皆如此。(心脾肝腎各有所主,則各有衰王之時,以肺臟為例,可類推矣。
)帝曰:何謂重實?岐伯曰:所謂重實者,言大熱病氣熱脈滿,是謂重實。(證脈皆實,是重實也。重,平聲,下同。)帝曰:經絡俱實何如?何以治之?岐伯曰:經絡皆實,是寸脈急而尺緩也,皆當治之,(經,十二經也。絡,十五絡也。此以脈口寸尺,概察經絡之虛實也。
寸脈之直行者為太陰之經,尺中列缺別走陽明者為太陰之絡。以上下言,則寸為陽,尺為陰;以內外言,則絡為陽,經為陰。故寸脈急則邪居於經,尺脈緩則熱盛於絡,是經絡俱實也,皆當治之。治,言瀉也。按: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緩而滑曰熱中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緩者多熱。
白話文:
十六、邪盛則實精奪則虛
黃帝問道:「什麼是虛實?」岐伯回答:「邪氣旺盛就是實證,精氣耗損就是虛證。」(邪氣有輕重之分,所以邪氣盛就是實證;正氣有強弱之別,所以精氣虧損就是虛證。「奪」即喪失之意。)
按:雖然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這兩句話看似簡單,卻是診治疾病的關鍵,需仔細辨別。然而,辨別虛實最困難之處在於:實證指邪氣盛,應瀉;虛證指正氣弱,宜補。當邪正相爭致病時,邪實與正虛往往同時存在。主張瀉法者會強調「邪盛則實,當瀉」;主張補法者則說「精奪則虛,當補」。若各執一詞,缺乏明確見解,僅以文字掩飾,誰能指責錯誤?如此一來,精闢的理論反而可能造成嚴重危害。關鍵在於掌握不可動搖的真理,可惜當今醫者多未能明察。
我將此問題分為四點分析:輕重緩急、有邪無邪。
輕重緩急:指辨別虛實的優先順序。
- 無明顯虛證:重點在邪氣,若不迅速祛除,病情恐生變。
- 明顯虛證:重點在正氣,若不盡早調補,臨時救治也無效。
- 輕微虛實:仍以治實為主,可一舉清除。
- 嚴重虛實:需先顧護正氣,鞏固根本以立於不敗,邪氣自然消退。
- 虛多實少:兼顧祛邪,但留餘地。
- 實多虛少:兼顧補虛,以防不測。
總之,實證誤補雖會助長邪氣,尚可補救,危害較小;虛證誤瀉則真氣驟失,難以輓回,危害極大。因此,虛實的緩急必須謹慎辨別。
有邪無邪:指辨別邪氣是否存在。
- 有邪:風寒暑濕火燥等外邪侵襲,在表、裡、臟、腑各有停留之處,找到根源即可直攻,此為「有邪」的實證。
- 無邪:若無外邪而病起於三陰,則是因情慾內傷或勞倦外傷所致,看似邪實卻非真邪,此為「無邪」的元氣病。
若不釐清虛實與有無的真義,可能顛倒順逆、混淆標本,甚至危及性命,豈能不戒慎恐懼?
黃帝問:「五臟虛實的表現如何?」岐伯答:「氣虛即肺虛,氣逆則足寒。」(肺主氣,故氣虛即肺虛;氣機逆亂無法達於四肢,陽虛於下,故足寒。)「若發病不在肺所主的秋季,尚可生;若正值秋季,則易死。」(肺虛遇秋冬非相剋之時,故生;若在春季金木相爭,病加重;夏季火克金,病必危。另說肺旺於秋,若秋季氣虛則金氣極衰,故死,此解亦通。)「其餘臟腑虛實之理亦同。」
黃帝問:「什麼是重實?」岐伯答:「重實指大熱病中,症狀與脈象皆充盛。」(證候與脈象均實,故稱重實。)
黃帝問:「經絡俱實如何?如何治療?」岐伯答:「經絡俱實表現為寸脈急而尺脈緩,皆當瀉治。」(經指十二經,絡指十五絡。寸脈急為邪在經,尺脈緩為熱在絡,故經絡俱實。按:《平人氣象論》雲『緩而滑曰熱中』,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言『緩者多熱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