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8)

1. 十一、六經病解

人身之氣亦然,故盛於陰分則所長在下。其有病為跳躍者,以足少陽脈下出足之外側,陰復於上陽鼓於下也,故應九月之氣。)

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明者午也,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(五月陽氣明盛,故曰陽明。夏至一陰初生,加以陽極之候,故病洒洒振寒者,以陽明應五月之氣也。)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,是五月盛陽之陰也,陽者衰於五月,而一陰氣上,與陽始爭,故脛腫而股不收也。(足陽明脈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脛足跗,入中趾內間。

若陰生於下,上與陽爭,則為脛腫而股不收,亦應五月一陰之氣。)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復上,上則邪客於臟腑間,故為水也。(陽明土病,則不能制水。故陰邪自下而上,客於臟腑之間,乃化為水。水之本在腎,末在肺,標本俱病,故為上喘也。)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臟腑也,水者陰氣也,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

(邪水之陰,非真陰也。陰邪在中,故為胸痛。陰盛則陽衰,故為少氣,少氣則氣短而喘矣。)所謂甚則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也。(薄,氣相迫也。陰陽之氣,正則相和,邪則相惡。陰邪薄於陽明,故惕然而驚也。)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,陰陽相薄也,陽盡而陰盛,故欲獨閉戶牖而居。

(陰邪盛則陽明氣衰,故欲靜也。)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(寒邪外並於陽,則身熱多躁,故棄衣而走。以上諸義,出前章足陽明經病。)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鼻鼽腹腫也。

(寒邪客於陽明,則在頭為痛,在鼻為鼽,在腹為腫。以陰氣上行而並於本經之孫絡,故為是病。太陰者,言陰邪之盛,非陰經之謂也。如上文所言者,皆指陰盛為邪,則此義可知。鼽音求。)

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,故曰病脹。(陰極於子,萬物皆藏,故曰太陰子也。太陰之經入腹,凡邪藏於中則病為脹,故應十一月之氣。)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(脾脈絡胃,故陰邪盛則上走於陽明。

陽明之正上通於心,故上走心為噫。按《九針論》《宣明五氣篇》俱曰心為噫。《口問篇》曰: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此篇則兼而言之,蓋寒氣犯於心脾胃三經,俱能為噫也。)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也。(脾胃相表裡,胃受水穀,脾不能運,則物盛滿而溢,故為嘔。

)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,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,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。(後謂大便,氣謂轉失氣,陽氣出則陰邪散,故快然如衰,一陽下動,冬至候也,故應十一月之氣。以上諸義出前章足太陰經病。)

白話文:

【十一、六經病解】

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是如此,當陰經氣血旺盛時,身體下部的功能較強。若出現跳動、抽動的症狀,是因為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足部外側,陰氣上浮而陽氣鼓動於下,這正好對應九月的氣候變化。

陽明經相關病症:

  1. 灑灑振寒:陽明經對應五月(午月),此時陽氣極盛而陰氣初生,陰氣加於盛陽之上,因此會感到陣陣發寒。五月陽氣旺盛,所以稱為「陽明」;夏至時陰氣初生,加上陽氣極盛,故有此症,與五月氣候相應。

  2. 小腿腫脹、大腿無力:五月陽氣開始衰退,陰氣上升,與陽氣相爭,影響足陽明胃經(該經從大腿下行至膝蓋、小腿、足背)。當陰氣從下上衝與陽氣相抗,就會導致小腿腫脹和大腿無力,這也是五月陰氣初生的表現。

  3. 氣喘水腫:陰氣下沈後又上逆,邪氣停滯於臟腑間,形成水濕。陽明屬土,若功能失常則無法調控水液,使陰邪上犯臟腑化為水濕。水腫根源在腎,影響於肺,兩者俱病便引發氣喘。

  4. 胸痛、呼吸短促:水濕停聚臟腑,陰氣滯留於內,壓迫胸部導致疼痛;陰盛損陽,故呼吸無力而短促。

  5. 嚴重時手腳冰冷、怕人怕火、聞木聲驚恐:陰陽之氣互相衝突,水火相剋,導致驚恐不安。

  6. 獨處閉門窗:陰陽相爭,陽氣耗盡而陰氣極盛,患者偏好安靜獨處。

  7. 躁狂、脫衣奔跑:陰陽再次相爭,寒邪外襲陽分,使身體發熱躁動而脫衣狂奔。

  8. 頭痛、鼻塞流涕、腹脹:寒邪侵襲陽明經的細小分支(孫絡),陰氣上行影響頭部、鼻部與腹部,導致相應症狀。

太陰經相關病症:

  1. 腹脹:太陰經對應十一月(子月),此時萬物陽氣內藏,邪氣滯留體內便引發腹脹,與十一月氣候相應。

  2. 噯氣(打嗝):陰氣過盛上衝陽明經,而陽明經絡連通於心,因此陰邪犯心會引發噯氣(寒氣侵犯心、脾、胃三經皆可致此)。

  3. 進食後嘔吐:脾胃功能失調,胃中食物過滿而逆流嘔出。

  4. 排便排氣後舒緩:十一月陰氣衰退而陽氣初生,排便或排氣能驅散陰邪,使人感到暢快,這與冬至陽氣萌動的節氣相呼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