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4)
十四卷 (4)
1. 十、十二經病
髀,並米切,又音比。膕音國。踹,腨同,音篆。)是為踝厥。(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,筋結於外踝也。踝,胡寡切。)是主筋所生病者,(周身筋脈,惟足太陽為多為巨。其下者結於踵,結於腨,結於膕,結於臀;其上者,挾腰脊,絡肩項,上頭為目上網,下結於頄。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,皆足太陽之水虧,而主筋所生病者。
)痔瘧狂癲疾,(脈入肛,故為痔。經屬表,故為瘧。邪入於陽,故為狂癲疾。)頭囪項痛,目黃淚出鼽衄,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,小指不用,為此諸病。(皆足太陽之所及,故為此諸病。囪音信。尻,開高切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)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足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)
腎,足少陰也。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(腎雖陰臟,元陽所居,水中有火,為脾胃之母。陰動則陽衰,陽衰則脾困,故病雖飢而不欲食。)面如漆柴,(水色黑,陰邪色見於面,故如漆。腎藏精,精衰則枯,故如柴。)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(真陰損及其母也。)坐而欲起,(陰虛不能靜也。
)目䀮䀮如無所見,(目之明在瞳子,瞳子者骨之精也。腎氣內奪則目䀮䀮如無所見,故凡目多昏黑者,必真水虧於腎也。䀮音荒。)心如懸,若飢狀,(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,故心如懸。陰虛則內餒,故常若飢狀。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以上諸證於太陰司天之下,以土邪淫勝,故病本於腎也。
)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如人將捕之,(腎在志為恐,腎氣怯,故惕惕如人將捕之。以上諸義詳下章。)是為骨厥。(厥逆在骨,腎主骨也。)是主腎所生病者,(足少陰經,腎所生病也。)口熱舌乾咽腫,上氣,嗌乾及痛,煩心心痛,(足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故病如是。)黃疸腸澼,(陰虛陽實,故為黃疸。
腎開竅於二陰,故為腸澼。疸音旦。澼音僻。)脊股內後廉痛,痿厥嗜臥,足下熱而痛,為此諸病。(足少陰之脈,自小趾斜趨足心,上腨出膕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故為此諸證。嗜臥者、多陰少陽,精神匱也。《逆調論》曰: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(義如首經。)灸則強食生肉,緩帶披髮,大杖重履而步。(生肉,厚味也。味厚所以補精,緩帶披髮,大杖重履而步,節勞也。安靜所以養氣,諸經不言此法,而惟腎經言之者,以真陰所在,精為元氣之根也。)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,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,(足少陰為太陽之裡,故候在寸口。
白話文:
十、十二經病
大腿部位,發音為“並米切”,也可以讀作“比”。膕窩的“膕”發音為“國”。“踹”與“腨”相同,發音為“篆”。這些症狀稱為“踝厥”(足太陽經脈經過外踝後方,筋脈在此處糾結。踝,發音為“胡寡切”)。這是主筋脈所產生的疾病(全身筋脈中,足太陽經的筋脈分布最廣且最為重要。其下部分連接腳跟、小腿、膕窩和臀部;上部分圍繞腰脊,聯繫肩頸,上行至頭部形成目上綱,下部分則連接顴骨。因此,凡是出現痙攣、鬆弛、反張或眼睛上翻等症狀,都是由於足太陽經的水氣虧虛,主筋脈功能失調所致)。
痔瘡、瘧疾、狂躁和癲狂(足太陽經脈進入肛門,因此可能導致痔瘡。經脈屬表,因此可能引發瘧疾。邪氣侵入陽經,可能導致狂躁或癲狂)。頭部、囟門、頸部疼痛,眼睛發黃、流淚、鼻塞或鼻出血,頸部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膕窩和小腿疼痛,小腳趾無法活動,這些都是足太陽經脈相關疾病的表現。“囟”發音為“信”,“尻”發音為“開高切”。治療時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熱證用快速針刺,寒證用留針,下陷症狀用灸法,不實不虛則直接調理經脈(原則與第一條經脈相同)。實證表現為人迎脈比寸口脈強兩倍,虛證則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(足太陽經為少陰經的表,因此通過人迎脈判斷)。
腎臟屬於足少陰經。若此經異常,會出現飢餓卻不想進食的症狀(腎臟雖是陰臟,但內含元陽,陰動則陽虛,脾陽受困,因此雖餓卻不想吃)。面色如黑漆或枯柴(腎屬水,主黑色,陰邪顯於面部,故面色如漆。腎藏精,精衰則面色枯槁)。咳嗽或吐唾沫時帶血,呼吸急促而喘(真陰受損,波及肺臟)。坐著時總想站起(陰虛導致無法靜坐)。眼睛模糊看不清(瞳子代表骨之精,腎氣不足則視力模糊,因此眼睛昏黑多為腎水不足所致)。“䀮”發音為“荒”。心中感覺懸空,似飢餓狀態(心腎不交則精神渙散,故心懸空;陰虛則內虛,常覺飢餓)。《至真要大論》將此類症狀歸因於太陰司天,土邪過盛,病根在腎。
腎氣不足則易恐懼,心神不安如被追捕(腎主恐懼,腎氣虛則產生恐慌感)。這些症狀稱為“骨厥”(因腎主骨,骨部出現逆亂)。這是主腎臟所產生的疾病(足少陰經主腎功能失調)。表現為口熱、舌乾、咽喉腫痛,氣上衝,喉嚨乾燥疼痛,心煩心痛(足少陰經脈經過喉嚨和舌根,分支從肺絡心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)。黃疸、腹瀉(陰虛陽實導致黃疸;腎主二陰,故引發腹瀉)。“疸”發音為“旦”,“澼”發音為“僻”。脊柱、大腿內側後緣疼痛,肢體無力或厥冷,嗜睡,腳底發熱疼痛,皆是足少陰經異常的表現(經脈從小趾斜向足心,上行至膕窩、大腿內側後緣,貫穿脊柱連接腎臟)。嗜睡是因陰盛陽虛,精神不振。《逆調論》說:腎為水臟,主津液,與睡眠和喘息相關。
治療時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熱證用快速針刺,寒證用留針,下陷症狀用灸法,不實不虛則直接調理經脈(原則同前)。灸治後可多食滋養食物,寬松衣帶,披發散步,手持大杖,穿重鞋行走(“生肉”指厚味食物,可補精氣;寬松衣帶、散步等活動幫助放鬆,養護元氣。此法僅腎經提及,因腎為真陰所在,精為元氣之本)。實證表現為寸口脈比人迎脈強兩倍,虛證則寸口脈反弱於人迎脈(足少陰經為太陽經之里,故通過寸口脈判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