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卷 (2)

1. 十、十二經病

(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,故目黃。其他諸病,皆本經之脈所及。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於少陰司天條下,以熱淫所勝,病在金也。)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。(當脈所過,手陽明之次也。)虛則寒慄不復,為此諸病。(寒慄不復,不易溫也。此皆手陽明之諸病,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(義如前。

)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人迎主陽,大腸為肺之腑,手陽明經也,故盛則人迎大於寸口,虛則人迎小於寸口也。詳義如前。)

胃,足陽明也。是動則病洒洒振寒,善呻數欠,顏黑,(胃屬土,土病而洒洒振寒者,風之勝也。善呻數欠,胃之郁也。按《至真要大論》列此於厥陰在泉條下,其為木勝可知。黑,水色也。土病則水無所畏,故黑色反見於顏面。)病至則惡人與火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,心欲動,獨閉戶塞牖而處,甚則欲上高而歌,棄衣而走,(病至而惡人者,陽明厥逆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也。惡火者,邪客陽明則熱甚也。

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欲閉戶而處者,陰陽相搏而陰勝陽也。欲上高而歌者,陽盛則四肢實也。棄衣而走者,熱盛於身也。此節義詳下二章。牖音有。)賁響腹脹,是為骭厥。(賁響,腸胃雷鳴也。骭,足脛也。陽明之脈自膝臏下脛骨外廉,故為脛骭厥逆。賁,奔同。骭音榦。

)是主血所生病者,(中焦受谷,變化而赤為血,故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而主血所生病者。)狂瘧,溫淫汗出,鼽衄,口喎唇胗,頸腫喉痹,(喎,歪也。胗,瘡也。陽明熱勝則狂,風勝則瘧,溫氣淫泆則汗出。鼽衄口喎等證,皆陽明經脈之所及也。鼽音求。衄,女六切。

喎,孔乖切。胗音疹。)大腹水腫,(胃在中焦,土病則不能制水也。)膝臏腫痛,循膺、乳、氣街、股、伏兔、骭外廉、足跗上皆痛,中指不用。(陽明脈從缺盆下乳內廉,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指,故為病如此。臏,頻、牝二音。)氣盛則身以前皆熱,其有餘於胃,則消穀善飢溺色黃。

(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。)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,胃中寒則脹滿,為此諸病。(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溜之,陷下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(義如首經。)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足陽明為太陰之表,三陽也,故盛衰見於人迎。

脾,足太陰也。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(脾脈連舌本,故強。脾病則不運,故嘔。)胃脘痛,腹脹,善噫,(脾脈入腹,屬脾絡胃,故為痛為脹。噫,噯嘆聲。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故氣滯而為噫。噫,伊、隘二音。)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,(脾氣通也。以上諸義詳下章。

白話文:

十、十二經病

(手陽明經的支脈與宗脈相合,因此會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。其他病症則都是手陽明經脈所影響的範圍。根據《至真要大論》,這段內容列在少陰司天的條目下,因為熱邪過盛,病症屬金。)
氣血過盛時,經脈經過的部位會出現熱腫。(「當脈所過」指手陽明經循行的區域。)氣血虛弱時,則會發冷顫抖、難以恢復溫暖。這些都是手陽明經的病變。
治療原則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;熱證快速針刺,寒證則留針;經氣下陷時用灸法;不虛不實的病症,直接調理本經。(意義如前所述。)
實證時,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;虛證時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。(人迎脈主陽,大腸是肺的腑,屬手陽明經。因此實證時人迎脈大於寸口,虛證則相反。詳細解釋如前文。)

胃屬足陽明經。經氣異常時,會出現發冷顫抖、頻繁打哈欠、臉色發黑的症狀。(胃屬土,土病而發冷顫抖,是因為風邪過盛。打哈欠是因為胃氣鬱滯。《至真要大論》將此列於厥陰在泉條目下,可知是木氣過盛。黑色屬水,土病則水不受制,因此臉現黑色。)
發病時會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頭聲響會驚嚇、心神不寧,喜歡關門閉窗獨處,嚴重時甚至想爬上高處唱歌、脫衣奔跑。(厭惡人是因為陽明經氣上逆而喘息煩悶;怕火是邪熱侵犯陽明;聽木聲驚懼是因土畏木;閉戶獨處是陰陽相爭而陰勝陽;登高唱歌是陽盛四肢實熱;脫衣奔跑是身體熱極。詳見後文。)
腸鳴腹脹,稱為「骭厥」。(腸胃蠕動如雷鳴。「骭」是小腿。足陽明經脈從膝蓋下沿脛骨外側循行,因此小腿逆冷。)

胃還主血分病變。(中焦受納水穀,化生為血,因此足陽明經氣血旺盛,主血分疾病。)
症狀包括:狂躁型瘧疾、溫熱過度導致汗出、鼻塞流鼻血、口歪唇瘡、頸腫喉嚨痛。(陽明熱盛則發狂,風盛則瘧疾,溫氣過度則汗出。鼻塞、口歪等皆因陽明經脈循行所致。)
大腹水腫、(胃在中焦,土病不能制水。)膝蓋腫痛,以及沿胸部、乳房、氣街、大腿、伏兔穴、小腿外側、腳背疼痛,腳中趾無法活動。(足陽明經從缺盆下行至乳內側,經腹部至下肢,最終進入中趾,因此病症循此路徑。)
氣血過盛時,身體前半部分發熱;胃熱過剩則消化過快、易飢餓、小便黃。(此為陽明經實熱在經或臟的區別。)
氣血不足時,身體前半部分寒冷;胃寒則腹脹。這些都是足陽明經的病變。
治療原則與前文相同(實瀉虛補、熱疾寒留、陷下灸之、不虛不實取本經)。
實證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,虛證時則較小。(足陽明經與太陰相表裡,屬三陽,盛衰反映在人迎脈上。)

脾屬足太陰經。經氣異常時,會舌根僵硬、進食則嘔吐。(脾脈連舌根,故僵硬;脾虛不運化故嘔吐。)
胃脘痛、腹脹、頻繁噯氣、(脾脈入腹絡胃,因此痛脹。噯氣是陰氣上逆至陽明,氣滯所致。)
排便或排氣後會感到舒緩。(脾氣通暢則緩解。詳細解釋見後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