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26)

1. 七、陰陽貴賤合病

常陽變陰,常陰變陽,常者主也,變者客也。變有真假,真變則殆,假變無虞,真者主也,假者客也。客主之義,有脈體焉,有運氣焉,有久暫焉,有逆順焉,有主之先而客之後者焉。診之精妙,無出此矣,非精於此者,不能及也,脈豈易言哉?!)雷公曰:臣悉盡意受傳經脈,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從容,不知陰陽,不知雌雄。(頌,誦同。

從容之道可誦,其為古經篇名可知,如《示從容論》之類是也。以合從容,合其法也。雌雄,如下文云二陰為雌,又《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曰:肝為牡臟,脾為牝藏。皆雌雄之義。)

帝曰:三陽為父,(此詳明六經之貴賤也。太陽總領諸經,獨為尊大,故稱呼父。)二陽為衛,(捍衛諸經陽氣也。)一陽為紀。(紀於二陽之間,即《陰陽離合論》少陽為樞之義。)三陰為母,(太陰滋養諸經,故稱為母。)二陰為雌,(少陰屬水,水能生物,故曰雌,亦上文二陰為里之義。

)一陰為獨使。(使者,交通終始之謂。陰盡陽生,惟厥陰主之,故為獨使。)

二陽一陰,陽明主病,不勝一陰,脈軟而動,九竅皆沉。(此下言諸經合病有勝制也。二陽,土也。一陰,木也。陽明厥陰相薄,則肝邪侮胃,故陽明主病,不勝一陰。脈軟者,胃氣也。動者,肝氣也。土受木邪,則軟而兼動也。九竅之氣,皆陽明所及,陽明病則胃氣不行,故九竅皆為沉滯不通利矣。

)三陽一陰,太陽脈勝,一陰不能止,內亂五臟,外為驚駭。(三陽一陰,膀胱與肝合病也。肝木生火,而膀胱以寒水侮之,故太陽脈勝。一陰肝氣雖強,不能禁止,由是而風寒相挾,內亂五臟,肝氣受傷,故發為驚駭之病。)二陰二陽,病在肺,少陰脈沉,勝肺傷脾,外傷四肢。

(二陰,手少陰也。二陽,足陽明也。少陰為心火之臟,火邪則傷金,故病在肺。陽明為胃土之腑,土邪必傷水,故足少陰之脈沉。沉者,氣衰不振之謂。然胃為脾腑,脾主四肢,火既勝肺,胃復連脾,脾病則四肢亦病矣。)二陰二陽皆交至,病在腎,罵詈妄行,巔疾為狂。

(二陰之至,邪在腎也。二陽之至,邪在胃也。水土之邪交至,則土勝水虧,水虧則陰不勝陽,故病在腎。土勝則陽明邪實,故罵詈妄行,巔疾為狂。)二陰一陽,病出於腎,陰氣客遊於心脘,下空竅堤閉塞不通,四肢別離。(二陰,腎也。一陽,三焦也。腎與三焦合病,則相火受水之制,故病出於腎。

腎脈之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故陰氣盛則客遊於心脘也。陰邪自下而上,陽氣不能下行,故下焦空竅若有堤障而閉塞不通。清陽實四肢,陽虛則四肢不為用,狀若別離於身者矣。)一陰一陽代絕,此陰氣至心,上下無常,出入不知,喉咽乾燥,病在土脾。(一陰,足厥陰肝也。

白話文:

通常陽氣轉為陰氣,或通常陰氣轉為陽氣時,常見的為主,變化的為客。變化有真假之分,真正的變化很危險,假的變化則無礙,真正的為主,假的為客。關於主客的含義,涉及脈象、運氣、時間長短、順逆,以及主先客後的關係。診斷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,若非精通此道者難以掌握,脈象怎能輕易解釋?!

雷公說:我全心領會傳授的經脈理論,誦讀“從容”的方法,以符合“從容”的原則,但仍不懂陰陽、雌雄的含義。(“從容”之道可誦讀,推測為古經篇章名稱,如《示從容論》之類。符合“從容”即遵循其法則。“雌雄”如下文所說“二陰為雌”,又如《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提到:肝為牡臟,脾為牝臟,皆是雌雄之意。)

黃帝說:三陽為父(此詳述六經的尊卑。太陽統領諸經,最為尊大,故稱父);二陽為護衛(捍衛諸經的陽氣);一陽為樞紐(介於二陽之間,即《陰陽離合論》中少陽為樞之意)。三陰為母(太陰滋養諸經,故稱母);二陰為雌(少陰屬水,水能生化萬物,故稱雌,亦呼應前文“二陰為里”之意);一陰為獨行之使(使者,指貫穿陰陽始終的角色。陰盡陽生,由厥陰主導,故稱獨使)。

二陽與一陰相合,陽明主病,若不能克制一陰,脈象軟弱而動搖,九竅功能沈滯(此節討論經脈相合時的相克關係。二陽屬土,一陰屬木。陽明與厥陰相爭,肝邪侵犯胃,故陽明主病,難以克制一陰。脈軟代表胃氣不足,脈動顯示肝氣過盛。土受木克,脈象軟而動。九竅之氣依賴陽明,陽明病則胃氣不運,九竅皆滯澀不通)。

三陽與一陰相合,太陽脈氣偏盛,一陰無法抑制,導致五臟紊亂,外發為驚駭(三陽為膀胱,一陰為肝。肝木生火,而膀胱寒水克制肝火,故太陽脈勝。肝氣雖強卻無法阻止,風寒交雜內擾五臟,肝氣受損,外現驚駭症狀)。

二陰與二陽相合,病在肺,少陰脈沈,克肺傷脾,外損四肢(二陰為心,二陽為胃。心火過盛傷肺金,故病在肺;胃土邪盛則傷腎水,故少陰脈沈。沈代表氣衰不振。胃連脾,脾主四肢,火克肺而胃累脾,脾病則四肢受累)。

二陰與二陽同時病發,病在腎,表現為謾罵妄行、癲狂(二陰病邪在腎,二陽病邪在胃。水土之邪交加,土勝水虧,陰不抑陽,故病根在腎;胃腑邪實,故狂躁失常)。

二陰與一陽相合,病源在腎,陰氣上侵心脘,下竅閉塞不通,四肢如分離(二陰為腎,一陽為三焦。腎與三焦合病,相火受腎水抑制,故病出於腎。腎經分支從肺絡心至胸中,陰氣盛則侵犯心脘。陰邪上行,陽氣不降,下焦如被堵塞。清陽本應充實四肢,陽虛則四肢失用,狀如脫離身體)。

一陰與一陽脈象斷續,陰氣上衝至心,症狀上下不定,意識混亂,咽喉乾燥,病根在脾(一陰為肝,一陽為膽)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