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十三卷 (25)

1. 七、陰陽貴賤合病

帝曰:所謂三陽者,太陽為經,(此下詳分六經,並明六脈皆至於太陰也。太陽為經,即所以釋上文之義。)三陽脈至手太陰,而弦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。(手太陰,肺經也。本屬三陰之脈,然諸脈皆會於氣口,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。下彼此。

太陽之脈本洪大以長,今其弦浮不沉,是邪脈也,乃當決其衰王之度,察以吾心,而合之陰陽之論,則善惡可明矣。所謂二陽者,陽明也,(前所謂二陽者,即陽明也。陰陽系日月篇曰:兩陽合明,故曰陽明。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不鼓,炅至以病皆死。(陽明胃脈本浮大而短,今則弦而沉急,不能振鼓,是木邪侮土,陰氣乘陽也。

若熱至為病者,尤忌此陰脈,犯之為逆,必皆死也。炅,居永切,熱也。)一陽者,少陽也,(即前所謂一陽也。)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懸不絕,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。(人迎,足陽明脈也,在結喉兩旁,故曰上連人迎。懸,浮露如懸也。少陽之脈,其體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;今則弦急如懸,其至不絕,兼之上乘胃經,此木邪之勝,少陽病也。然少陽厥陰皆從木化,若陽氣竭絕,則陰邪獨盛,弦搏至極,是曰專陰,專陰者死也。

按:以上三陽為病皆言弦急者,蓋弦屬於肝,厥陰脈也,陰邪見於陽分,非危則病,故帝特舉為言,正以明肝之不足貴也。)三陰者,六經之所主也,(三陰,太陰也。上文云三陽為表當作三陰者,其義即此。三陰之臟,脾與肺也,肺主氣,朝會百脈,脾屬土,為萬物之母,故三陰為六經之主。

)交於太陰,伏鼓不浮,上空志心。(交於太陰,謂三陰脈至氣口也。肺主輕浮,脾主和緩,其本脈也;今見伏鼓不浮,則陰盛陽衰矣,當病上焦空虛,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,為陰所傷,皆致不足,故曰上空志心。按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肺在志為憂,脾在志為思,心在志為喜。

是皆五臟之志也。)二陰至肺,其氣歸膀胱,外連脾胃。(二陰至肺者,言腎脈之至氣口也,《經脈別論》曰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者是也。腎脈上行,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出氣口,是二陰至肺也。腎主水,得肺氣以行降下之令,通調水道,其氣歸膀胱也。肺在上,腎在下,脾胃居中,主其升降之柄,故曰外連脾胃也。

外者,腎對脾言,即上文三陰為表、二陰為里之義。)一陰獨至,經絕氣浮,不鼓鉤而滑。(一陰獨至,厥陰脈勝也,《經脈別論》曰一陰至,厥陰之治是也。厥陰本脈,當軟滑弦長,陰中有陽,乃其正也。若一陰獨至,則經絕於中,氣浮於外,故不能鼓鉤而滑,而但弦無胃,生意竭矣。

)此六脈者,乍陰乍陽,交屬相併,繆通五臟,合於陰陽,(六脈者,乍陰乍陽,皆至於手太陰,是寸口之脈,可以交屬相併,繆通五臟,故能合於陰陽也。)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。(六脈之交,至有先後,有以陰見陽者,有以陽見陰者。陽脈先至,陰脈後至,則陽為主而陰為客,陰脈先至,陽脈後至,則陰為主而陽為客,此先至為主,後至為客之謂也。然至有常變,變有真假。

白話文:

【七、陰陽貴賤合病】
黃帝問道:「三陽」指的是太陽經(此處詳述六經,並說明六脈皆會聚於太陰。太陽為經,即解釋上文的意義)。三陽脈象顯現於手太陰脈(肺經,本屬三陰脈,但諸脈皆會於氣口,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例),若呈現弦浮不沈的脈象,需依據法則判斷,用心觀察,結合陰陽理論來分析(太陽脈本應洪大而長,若出現弦浮不沈,屬邪脈,須評估其盛衰,參照陰陽學說辨明吉凶)。

「二陽」即陽明經(《陰陽繫日月篇》稱「兩陽相合為明」,故稱陽明)。陽明脈至手太陰時,若弦沈急促而無力(陽明胃脈本應浮大短促,若變為弦沈急滯,是木邪剋土、陰氣侵陽之象),遇熱症則多為危候,易致死亡(「炅」指熱)。

「一陽」即少陽經,其脈至手太陰時,上連人迎穴(足陽明脈,位於喉結兩側),呈現弦急懸浮不絕之象,為少陽病徵。若陰邪獨盛(「專陰」指陰氣極盛而陽竭),則預後不良(少陽脈本應忽快忽慢、忽長忽短,若弦急懸浮且影響胃經,是木邪過盛;若陰極無陽,脈象弦硬無胃氣,則必死)。

「三陰」為太陰經,統領六經(肺主氣,統百脈;脾屬土,滋養萬物,故為六經之主)。三陰脈交會於太陰時,若沈伏有力而不浮(肺脈本輕浮,脾脈本和緩,若沈伏不浮,是陰盛陽衰),則上焦空虛,脾肺之志與心神受損(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:肺志為憂,脾志為思,心志為喜,皆因陰傷而不足)。

「二陰」為少陰經,其脈至肺時,氣歸膀胱(腎脈上貫肝膈入肺,通調水道,故氣歸膀胱),外與脾胃相連(肺在上,腎在下,脾胃居中調節升降)。

「一陰」為厥陰經,若獨盛(「獨至」),則經氣斷絕而浮越於外,脈不鼓動如鉤而現滑象(厥陰正脈應軟滑弦長,陰中含陽;若獨盛則氣浮不斂,弦硬無胃氣,生機衰竭)。

以上六脈或陰或陽,交會於手太陰,錯綜聯繫五臟,與陰陽相合。脈象出現順序中,先至者為主導,後至者為從屬(如陽脈先至、陰脈後至,則陽主陰客;反之則陰主陽客。然脈象有常變,變中有真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