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3)
十三卷 (23)
1. 六、陰陽發病
闢音劈。)
結陽者腫四肢。(此下言邪聚諸經之為病也。陽,六陽也。結陽者腫四肢,四肢為諸陽之本也。)結陰者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(陰,六陰也。陰主血,邪結陰分則血受病,故當便血。其淺者便血一升,則結邪當解。若不解而再結,以邪盛也,故便血二升。若又不解,邪為尤甚,故曰三結三升也。
)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。(斜,邪同。陰經陽經皆能結聚水邪,若多在陰少在陽者,名曰石水。石水者,沉堅在下,其證則少腹腫也。)二陽結謂之消,胃與大腸經也。陽邪留結腸胃,則消渴善飢,其病曰消。三消義見後六十。)三陽結謂之隔,(膀胱小腸二經也。
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邪結小腸則陽氣不化,邪結膀胱則津液不行,下不通則上不運,故為隔塞之病。)三陰結謂之水,(脾肺二經也。脾土所以制水,土病則水反侮之,肺金所以生水,氣病則水為不行,故寒結三陰,則氣化為水。)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。(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
一陽,膽與三焦也。肝膽屬木,心主三焦屬火,四經皆從熱化,其脈並絡於喉,熱邪內結,故為喉痹。痹者,閉也。痹音秘。)
白話文:
六、陰陽發病
陽氣凝結會導致四肢腫脹。(這裡是說邪氣聚集在各經絡所造成的病症。陽,指的是六條陽經。陽氣凝結導致四肢腫脹,是因為四肢是諸陽的根本。)
陰氣凝結會導致便血,初次凝結便血一升,再次凝結便血二升,第三次凝結便血三升。(陰,指的是六條陰經。陰主血,邪氣凝結在陰分就會使血受病,因此會出現便血。若邪氣較淺,便血一升後,凝結的邪氣應可化解。若未化解而再次凝結,表示邪氣較盛,便血二升。若仍未化解,邪氣更重,因此第三次凝結便血三升。)
陰經和陽經的邪氣凝結偏斜,若陰經邪氣多而陽經邪氣少,稱為「石水」,症狀是少腹腫脹。(斜,與「邪」同義。陰經和陽經都可能凝結水邪,若陰經邪氣多、陽經邪氣少,稱為石水。石水指的是水邪沈積在下,症狀是少腹腫脹。)
二陽經(胃與大腸經)的邪氣凝結稱為「消」。陽邪滯留在腸胃,會導致消渴、容易飢餓,這種病稱為「消」。(關於三消的詳細解釋見後文第六十條。)
三陽經(膀胱與小腸經)的邪氣凝結稱為「隔」。(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邪氣凝結在小腸會使陽氣無法運化,凝結在膀胱則津液無法流通,下面不通則上面無法運行,因此形成隔塞的病。)
三陰經(脾與肺經)的邪氣凝結稱為「水」。(脾土本應制約水,若脾病則水反過來侵犯;肺金本應生水,若氣病則水無法運行。因此寒邪凝結在三陰經,氣就會化為水。)
一陰經(肝與心包經)和一陽經(膽與三焦經)的邪氣凝結稱為「喉痹」。(肝膽屬木,心包與三焦屬火,這四條經都容易化熱,其經脈都連絡到喉嚨,熱邪在內凝結,就會形成喉痹。痹,是閉塞的意思。痹音「秘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