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1)
十三卷 (21)
1. 六、陰陽發病
(素問陰陽別論)
岐伯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;(二陽,陽明也,為胃與大腸二經。然大腸小腸皆屬於胃,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。蓋胃與心,母子也,人之情欲本以傷心,母傷則害及其子。胃與脾,表裡也,人之勞倦本以傷脾,臟傷則病連於腑。故凡內而傷精,外而傷形,皆能病及於胃,此二陽之病,所以發於心脾也。
不得隱曲,陽道病也。夫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化營衛而潤宗筋。如厥論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痿論曰: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然則精血下行,生化之本,惟陽明為最。今化原既病,則陽道外衰,故為不得隱曲。其在女子,當為不月,亦其候也。
胃為水穀血氣之海,義詳經絡類三十二。按王氏注曰:夫腸胃發病,心脾受之,心受之則血不流,脾受之則味不化。然心脾何以受腸胃之病?未免牽強,不可不察。隱曲二字,本經見者凡五,皆指陽道為言,以類察之,可得其義。詳會通奇恆類。)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
(風,木氣也。消,枯瘦也。賁。急迫也。陽明受病,久而傳變,則木邪勝土,故肌體風消。胃病則肺失所養,故氣息奔急。氣竭於上,由精虧於下,敗及五臟,故死不治。)曰: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;(三陽,太陽也,為膀胱小腸二經。三陽為表,故病發寒熱及為癰腫。
足太陽之脈,從頭下背,貫臀入膕,循腨抵足,故其為病,則足膝無力曰痿,逆冷曰厥,足肚痠疼曰腨㾓也。腨音篆。㾓音淵。)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(陽邪在表為熱,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,是為索澤也。頹疝者,小腹控睪而痛也。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膀胱病者,小便偏腫而痛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。是太陽之傳為頹疝也。頹,㿗同。)曰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泄;(一陽,少陽也,為膽與三焦二經。膽屬風木,三焦屬相火。其為病也,壯火則食氣傷肺,故為少氣為咳。木強則侮土,故善泄也。)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隔。(心為君火,而相火上炎,則同氣相求,邪歸於心。
心動不寧,若有所引,名曰心掣。又其傳者,以木乘土,脾胃受傷,乃為隔證。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脾脈微急為隔中。風論曰:胃風之狀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。上膈篇曰食飲入而還出者,皆隔之謂。掣,撤、翅二音。)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
(二陽,胃與大腸也。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肝胃二經,皆主驚駭。如金匱真言論曰:東方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。經脈篇曰足陽明病,聞木聲則惕然而驚者是也。背痛者,手足陽明之筋,皆夾脊也。噫,噯氣也,其主在心。然邪客篇曰:諸邪之在於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也。又脈解篇曰: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
白話文:
六、陰陽發病
岐伯說:陽明經(胃與大腸)的疾病多因心脾功能失調引起,可能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,女性則可能出現月經停閉。胃與心如同母子關係,情緒慾望過度會損傷心,進而影響胃;胃與脾互為表裡,過度勞累會傷脾,脾病則連累胃。因此,無論內傷精氣或外傷形體,都可能影響胃的功能,這就是陽明經疾病多源自心脾的原因。
「不得隱曲」指男性陽道功能失常。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,主導營衛之氣的生成並滋養宗筋(生殖系統相關筋脈)。若胃的功能受損,精血生化不足,便會導致陽道衰弱,表現為性功能障礙;女性則可能月經不調或停經。
若病情發展,可能演變為「風消」(肌肉消瘦)或「息賁」(呼吸急促),此時病情危重,難以治癒。這是因為胃病長期不癒,影響肝木克伐脾土,導致身體消瘦;胃病波及肺臟,則會引發氣喘,最終五臟衰竭。
太陽經(膀胱與小腸)發病:症狀包括寒熱交替、下肢腫痛、痿弱無力、冰冷麻木,以及小腿痠痛。若病情發展,可能導致皮膚乾枯無澤(索澤)或疝氣(小腹牽引睪丸疼痛)。
少陽經(膽與三焦)發病:症狀包括氣短、咳嗽、腹瀉。若病情發展,可能引發心悸(心掣)或膈塞(飲食不下、嘔吐)。這是因為少陽屬相火,火盛傷肺則氣短咳嗽;木強克土則腹瀉;火炎擾心則心悸;脾胃受損則形成膈證。
陽明經(胃與大腸)與厥陰經(肝與心包)共同發病:表現為易受驚嚇、背痛、頻繁打嗝、呵欠,稱為「風厥」。這是因為肝胃二經與驚駭相關,背痛與陽明經筋循行有關,打嗝則因陰氣上擾陽明經,影響心包絡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