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三卷 (20)
十三卷 (20)
1. 五、生氣邪氣皆本於陰陽
(甘入脾,過於甘則滯緩上焦,故心氣喘滿。甘從土化,土勝則水病,故黑色見於外而腎氣不衡於內。衡,平也。)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(苦入心,過於苦則心陽受傷,而脾失所養,氣乃不濡。濡者,潤也。脾氣不濡則胃氣留滯,故曰乃厚。厚者,脹滿之謂。
五味論曰,苦入於胃,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者,其義亦此。濡音儒。)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(沮,壞也。弛,縱也。央,殃同。辛入肺,過於辛則肺氣乘肝,肝主筋,故筋脈沮弛。辛散氣則精神耗傷,故曰乃央。沮音苴,將魚、將御二切。
弛,施、始二音。)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湊理以密,如是則氣骨以精,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(五味入口,藏於胃以養五臟氣,故當謹和五味,則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。蓋凡在內者,皆陰氣為之主也。然陰氣在裡,湊理在外,若不相及,而此曰湊理以密者,緣陰陽表裡,原自相依,不惟陽密足以固陰,而陰強乃能壯陽也。故如上文之邪因於外,而為喘喝,為痿厥,為精亡,為洞泄咳嗽等證,此陽病之及於陰也。
又如煩勞大怒,飲食起居之不節,而為煎厥,為形氣絕,為筋脈腸痔氣逆骨壞等證,是傷於陰者亦能病及外體陽分,此陰之所以不可忽也。大都本篇之意,在帝則首言陽氣,以發通天之大本;在伯則續言陰氣,以備陰陽之全義。故在前則言氣,氣本於天以養陽也;在後則言味,味本於地以養陰也。
其所以詳言陰陽者,蓋欲分表裡,明精氣,辨邪正之本末耳。然本篇首曰通天,中曰服天氣,末曰長有天命,所重在天,則其重在陽氣可知矣,故言地者無非天也,言陰者無非陽也。通篇大義,在陽氣者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一言可以蔽之矣。)
白話文:
五、生氣邪氣皆本於陰陽
味道甘甜的東西進入脾臟,如果吃太甜,會讓上焦的氣機運行遲緩,所以會導致心氣喘不過氣、胸悶。甘味源於土的特性,土氣太盛就會影響到水,所以臉色發黑,腎氣無法在體內維持平衡。(平衡是指平和的狀態。)
味道苦的東西吃太多,脾氣就無法得到滋潤,胃氣反而會變得厚重。(苦味進入心臟,如果吃太苦,會傷害心臟的陽氣,導致脾臟失去滋養,氣就無法濡潤。濡是指滋潤。脾氣無法得到滋潤,胃氣就會停滯,所以說胃氣會變得厚重。厚重是指脹滿。)
五味論中說,苦味進入胃,五穀的氣都無法勝過苦味,苦味進入下脘,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不通,所以會出現嘔吐,這也是這個道理。(濡,讀音同「儒」。)
味道辛辣的東西吃太多,筋脈就會鬆弛,精神也會受到損傷。(沮,是指敗壞。弛,是指鬆散。央,同「殃」,指災禍。辛味進入肺,如果吃太辣,肺氣就會壓制肝氣,肝主筋,所以筋脈就會鬆弛。辛味會耗散氣,精神就會受到損傷,所以說會導致災禍。沮,讀音同「苴」。弛,讀音同「施」或「始」。)
因此,要謹慎調和五味,才能讓骨骼端正、筋脈柔韌、氣血暢通、毛孔緻密。這樣,精氣才能充足,遵循養生的法則,才能長命百歲。(五味吃進肚子裡,會儲存在胃中,用來滋養五臟的氣,所以要謹慎調和五味,這樣才能讓骨骼端正、筋脈柔韌、氣血暢通。凡是體內的事物,都由陰氣來主導。雖然陰氣在內,毛孔在外,兩者似乎沒有關聯,但這裡說毛孔緻密,是因為陰陽表裡是互相依賴的,不僅陽氣緻密可以鞏固陰氣,陰氣強盛也可以壯大陽氣。所以,就像前面說的,邪氣從外而來,會導致氣喘、痿厥、精氣耗損、腹瀉咳嗽等症狀,這些都是陽氣生病影響到陰氣的表現。
又比如,過度勞累、大怒、飲食起居不規律,會導致煎厥、身體衰竭、筋脈抽搐、痔瘡、氣逆、骨頭壞死等症狀,這是陰氣受損,也會影響到體外的陽氣,所以陰氣不可以被忽略。總之,本篇的用意,在談論天道時,先講陽氣,是為了闡明「通天」這個根本;在談論地道時,接著講陰氣,是為了說明陰陽的完整意義。所以在前面談論「氣」,氣源於天,用來滋養陽氣;在後面談論「味」,味源於地,用來滋養陰氣。
之所以詳細說明陰陽,是為了區分表裡,闡明精氣,辨別邪氣和正氣的本末。然而,本篇開頭說「通天」,中間說「服天氣」,最後說「長有天命」,都強調「天」的重要性,所以其重點在於陽氣,由此可見,說地其實就是說天,說陰其實就是說陽。整篇文章的主要意思,在於強調陽氣就像天和太陽,如果失去陽氣,就會減短壽命而無法彰顯生命的光彩,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所有的道理了。)